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节支就是增收——会宁县“分级诊疗”破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难题纪实特约通讯员 谢东芹

白银日报 2015-09-05 11:59 大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极大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会宁从新农合试点县一直到现在,积极实施了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减少患者费用等一系列的综合改革和探索。

随着报销比例逐年增高,一般病情的患者盲目追求名医名院到县外就诊,住院费用高,病人流向不合理,小病大治、小病远治的现象较为突出,与县乡级医疗机构相比,在省、市住院治疗患者要多负担一部分交通、食宿等费用,加重了群众就医负担,也增加了全县统筹使用新农合基金风险。王风荞患者就有亲身的体会,2014年她因患冠心病在省陆军总院花费10000多元,光陪护等费用就1000多元,今年会宁实施了分级诊疗制度之后,她就近在会宁县人民医院院治疗6天,花费6000多元,报销后最后垫付才2000元,就医负担明显小。

会宁县从去年开始就率先在全省推行以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为核心内容的分级诊疗试点工作。今年重新修订了以县乡两级定病种、定补偿标准、定自付标准、宣传确认到户为重点的“两级三定一到户”分级诊疗试点方案,确定县级诊疗病种113种、乡级诊疗病种56种及对应的费用标准,合理就诊患者费用达到起付线直接按比例补偿,患者交纳部分不得超过最高自付标准,超额部分由医疗机构垫付。

分级诊疗模式树立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再转诊”的新医疗格局,除小病小治外,会宁县对50种农村重特大疾病要求须在市级以上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在限价标准范围内,不取起付线,不受新农合报销药品目录与诊疗项目限制,直接按70%的比例补偿。对越级诊疗患者按转出医疗机构病种标准的50%予以补偿,对擅自转出分级诊疗患者的医疗机构每例按对应级别医疗机构扣减该机构拨付费用。为了让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能够放心就医,该县在医师多点执业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政策性倾斜,切实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让患者放心。同时,促进了科室建设长足发展,县内住院患者明显增多,医疗机构收入明显提高,形成了医患双方受益的良性循环。

据会宁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南小强介绍,分级诊疗模式的实施,在全县树立了群众就医新理念,避免了参合农民盲目追求医院级别而小病大治,患者按分级诊疗程序就诊后不仅降低了医药费用,而且节省了吃、住、车旅等陪护费用,县内医疗机构对患者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住院患者交纳的预付费用不超过新农合补偿后的自付费用,简化了就诊程序,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近几年通过支付方式改革,新农合住院病人人均住院费用增长率由9.83%下降到5.29%,平均住院天数由8.7天下降到7.9天,2014年度与2013年度相比,县内住院患者35109人,增长8.44%,占总住院人数比从74.69%上涨到78.12%;县外住院患者9832人,占总住院人数比从25.3%下降到21.88%;县内住院补偿5297.06万元,上涨14.17%,占总住院基金比重从35.47%上涨到44.27%;县外住院补偿6667.84万元,下降21%,占总住院基金比重从64.53%下降到55.73%;2015年1-5月,与去年同期相比,县内住院患者20857人,增长10.06%,占总住院人数比从79.26%上涨到87.27%,县内住院补偿3270.3万元,占总住院基金比重从43.16%上涨到52.39%;县外住院人数4807人,占总住院人数比从20.74%下降到18.73%,低于全省23%的水平;县外住院补偿基金由56.83%下降到47.61%。分级诊疗使患者分流趋向合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下沉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病人、资金”两下沉,得到了广大患者及亲属的认可。

会宁县以“提升服务能力”和“完善联动体制”为突破点,以“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为抓手,以“宣传到户、考核到人”为保障,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落实“医生下沉、病人下沉、资金下沉”三个下沉任务,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再转诊”的目标。该县卫生局局长吕彦琪说:“分级诊疗树立了一种科学、合理、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能够合理分流住院病人,高效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切实破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难题。”

新闻推荐

强班子谋出路解民忧——会宁县***工作侧记特约通讯员谢东芹

“指路子,挣票子,领着群众奔小康。”今年,省、市、县、乡大批干部下沉扶贫第一线,深入到会宁128个贫困村组成驻村帮扶工作队,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群众心声,发挥自身优势为群众排忧解难,以...

会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会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