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会宁 双垄沟播成就产粮大县

甘肃日报 2014-04-11 18:56 大字

会宁 双垄沟播成就产粮大县

本报记者 李保荣  通讯员 姚继东

会宁,一个干旱少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贫困县。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然条件十分严酷的地方,多年来,当地县委、县政府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狠抓粮食生产,在全县总结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开辟了旱作农业的一场“白色革命”。去年,会宁县取得了粮食大丰收,获得了全国产粮大县称号。

正是春播大忙时节,记者在丁家沟乡南门村看到,山坡地里已经铺好秋膜的双垄沟播田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一些农民正忙着起垄整地铺春膜。村党支部书记李锦国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解决了我们老百姓的口粮问题,也使这里的贫困面貌得到了改善,大伙的积极性很高。今年,我家已经种了10亩冬麦,打算再种8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2亩马铃薯、8亩杂粮等秋作物。”

县政协主席宋维平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会宁的推广应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98年前后,覆膜技术第一次传到乡村,但大伙只是种点瓜果蔬菜。随后,农技人员不断探索平铺半膜、单起垄半覆膜、平铺全膜,由半亩到十几亩,由亩产300公斤到400公斤……一组组数据证明着科技种粮的优势,也渐渐改变了百姓的传统观念。

“从2006年开始,会宁县从试验到示范,再到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种植让会宁县在农业发展上走出了困境,看到了希望。”县长王科健说,全膜种植为干旱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探索出了新的路子,为农民稳定增收找到了有力抓手,为农业产业化开辟了新的途径。这场革命所爆发出的动力在会宁县不断嬗变,促成了实实在在的发展,让广大老百姓得到了更多实惠。

“我当时很不理解这项技术,琢磨着天要是不下雨,靠地膜就能盖出水来?就能盖出高产量粮食来?”丁家沟乡南门村的郭俊说,“这几年要不是自己试种,说啥也不信,咱这旱地里能打1000多斤玉米哩。”去年,郭俊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21亩,产量1万多公斤,收入2万元左右,家里靠这些收入脱了贫。

会宁县农技中心技术人员介绍,实践证明,全膜玉米较半膜平铺玉米增产30%以上,且大旱之年产量也相对稳定。

会宁县农技中心副主任王学勇告诉记者,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覆盖抑蒸、地膜集雨、垄沟种植为一体,把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提高到80%,改善了原来不能种植玉米的部分山旱地的水分和地温条件,把玉米种植区域扩大到年降雨量250毫米区域。经过农技人员监测,秋季铺膜的土壤含水量能达到16%到22%。

会宁的实践证明,采用这项技术种植玉米增产35%以上,平均亩产接近500公斤,最高可达900公斤;种植马铃薯可增产30%以上。旱作农业长期以来是“风险”农业,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给旱作农业上了“保险”,改写了旱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

采访中,众多村民的话语无不印证了这一点:“有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等于挖了集雨窖,天上只要下一点小雨,就能把雨水聚集在地里,保住土壤墒情,种庄稼不用发愁了。”

“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挽救了会宁的种植业。”会宁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任稳江如此评价全膜技术。他说道,最保守的估计,全膜玉米每亩增产也有100公斤,按市场价玉米每公斤2.2元算,每亩增收220元。“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保温保墒作用,相当于每年延长无霜期10到15天,把农作物种植区海拔提高了200米,现在2200米的海拔都能种玉米。”

记者了解到,全膜种植增收是会宁县“四大产业体系”之一,全县紧紧围绕这一体系,扩大覆膜种植面积,增加群众收入。去年,全县完成全膜种植119万亩,其中全膜玉米108.44万亩,平均亩产达到502.3公斤,较上年亩产增产10.5公斤,粮食总产量达到9.71亿公斤。

今年,会宁县又以120万亩全膜种植再次破解以雨养农、干旱缺水等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旱作农业又迈入了新的时代,粮食大丰产的希望也将显现。

新闻推荐

【专版】全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示范组织 (共51个)

【专版】全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示范组织(共51个)一、张掖市17个甘州区小满镇五星村农民用水户协会甘州区龙渠乡保安村农民用水户协会甘州区花寨乡花寨村农民用水户协会甘州区乌江镇安镇村农民用水户...

会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会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