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会宁籍大学生梁钶的支教故事

甘肃日报 2012-08-29 00:36 大字

你好,明天——会宁籍大学生梁钶的支教故事

本报记者 伏润之

大学四年,捐助11万

“我很穷,我想通过个人努力养活自己,我还想帮助和我一样的农村孩子改变命运。”——过去四年,他呼吁各界为会宁两所小学捐助物资价值11万元。

这是一位会宁籍大学生支教的最大初衷。

他就是东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梁钶。

7月初,长春。

有人直接送来现金,还有人送来书和本,这些都是梁钶回家乡会宁支教时长春市民们送的“礼物”。

市民刘昕明特地送来了200元,他说,让大学生们代他给孩子们买些学习用品带过去,也是他的一片心意。

长春公交集团北达汽车公司的员工们捐了一些书籍和体育用品,有的员工还动手缝制了沙包,希望孩子们课外活动更丰富些。

东北师大第二附属小学的孩子们特地组织了一次献爱心活动。

今年暑假,在会宁县党岘乡梁钶家中,记者见到了穿着黄色运动鞋的梁钶,在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就读的他今年大学毕业。此刻,他正帮助山梁之下的一所小学建立图书馆。过去4年间,他一边在会宁八里、四方乡支教,另一方面,呼吁周围的人为这里的孩子捐款捐物。现场,记者看到成箱的书籍堆放在学校的教室里。有文具、有图书还有健身器材。墙角还放着一套80版《二十四史》。梁钶说,这是一位大学教授捐的。相比而言,我们农村的小孩连一本连环画都没看过,他们缺失的太多了,支教就想为他们带去新鲜的东西。

红西装,你改变了吗?

如果说物质上的匮乏会让人沮丧,那么与外部世界的差距则让人震撼。大一时,每位同学都要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一口方言的梁钶说了三遍,老师听不懂;让他用汉语介绍,又是三遍,还是没听懂;老师不愿让他继续难堪:用粉笔写到黑板上吧。

作为小山村里为数不多考上大学的人,第一次站在长春的街头,梁钶傻眼了。“因为我连学费都凑不够,在长春第一晚,我找了很久,在一家私人旅社住下,一晚上30元钱。”

“我知道,这是我父母唯一可以给予我的物质帮助,从此,我需要自己养活自己。”我一个月的生活费400元,都是利用周末时间自己挣的。在长春重庆路,举牌子,发传单,一天赚50元。“哪怕是体力活,我都会去干。”

有的兼职1小时给7元钱,挺累,但梁钶不嫌少。最开心的一次是为一位泰国人当翻译,一天下来,他领了200元钱。

当时,他的同学很不理解他的举动——干这有啥意思?“我觉得无可厚非。因为他们从小到大没有感受过贫穷带给人的磨难和勇气。”

有一次,梁钶去东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参观后大为感叹——人家全部电脑上课;孩子中午不用回家,有丰盛的午饭吃;玩的东西我没见过,每个人都有放衣服的柜子。

“我的故乡,操场没有硬化,教室里桌椅破旧,土坯墙。中午,家远的孩子只能在教室里啃几口馍馍。”

“也许你学习很好,但是,出去后你会发现,山里的孩子缺少很多东西。我想,通过个人发动身边的人,关注这些穷孩子,给予他们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 就这样,梁钶有了支教的想法,进而有了帮助和他一样穷的孩子的念头。

第一次捐助实属偶然。

大学军训结束后,大伙都将军训服脱掉扔进垃圾筐。路过的梁钶看见后,觉得不可思议,这些衣服没有破,为啥要扔掉?“在我的眼里,没有破的衣服就是好衣服。”

于是,梁钶便在垃圾桶里一件件捡军训服。“我感觉,大家的目光就像针,一遍遍扎在我的身体上。一共100多件,我一件件洗干净邮寄给家乡的学校。”说着说着,他就哭了。

在梁钶的箱子里,放着两件红色西装,在今天人们的眼里,这两件西装无论色彩还是款式,都略显“怪异”。梁钶说,这是考上大学后,在会宁县城购买的。“我没出过远门,觉得这个颜色很洋气,买两件是因为可以更便宜一些。”

就这样,大学校园里很多人不知道他叫什么,但都知道有一个到处勤工俭学、助学支教的“红西装”。

穿着红西装的梁钶,四年来改变了吗?

“当然有改变。”他说。“大学里已经赚钱养活了自己,还照顾70多个小孩。最艰难的一个月,我只剩下150元生活费。现在我签约了,找到了工作,一个月3000多元工资。”

“既然我可以改变,我相信山里的孩子也可以改变。”

生于此,爱于此。

“我不是个例,在会宁很多人和我一样。”梁钶说道。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我就告诉自己我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不能有太多的享受,不是我不想,而是我不能,这个世上谁都想过得舒坦,也包括我,我也想喝饮料,也想吃零食,也想出去玩,也想去KTV唱歌,只是我的物质条件决定了我的选择,也决定了我跟别人不一样。

“所以我希望其他人可以过的好一些,学的多一些。我算过一笔账,一个大学毕业生一个月赚3000元钱,省出50元,就能资助一个孩子,50元不多吧?但是对于农民孩子而言,这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我们学校已经有12人在一对一资助会宁贫困的孩子。”

会宁贫穷偏远,学校也没有像样的英语课,更谈不上音乐课了。梁钶和支教学生们商量后决定,支教内容以教孩子们说普通话、说英语、学唱歌为主。一位支教大学生主要负责教三四年级学生说普通话、写作文。她说,自己最愉快的日子就是在这次支教中度过的,“跟城里的孩子比,那里的孩子有些调皮,上课时比较随意,但是只要你是发自内心地关心他们,这些孩子是非常懂得感恩的。他们对你的喜欢完全写在脸上,我的学生每次上课都送我折纸,争着说‘老师,我喜欢你。\’他们有着世界上最清澈的眼睛。”

4年了,支教志愿者们的脚步没有停下。如今,在梁钶的策划下,“梁钶暖春爱心助学公益组织”构架已经完成。他还在新浪微博、人人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页。他说,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西部贫困山区孩子的学习状况,帮扶更多的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给大山里的孩子们带去更多的文具、图书、衣物等,让他们吃好穿好,健康成长。

有人问梁钶,你到底图什么?

“如果我真想图点什么,那就是让山里孩子的生活有一点点改变,让他们多学一些文化知识,多感受一些大山以外的气息。短短几周的支教不能给他们太多的东西,但是面对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十几年没离开过家乡的山区孩子,我们的付出就像一颗石子,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激起几圈涟漪,这涟漪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变成了波涛。这就够了。”

在堆积成山的捐助物资里,记者翻开一个笔记本,它的主人叫孙代涵。在笔记本的扉页上这样写着:梦想就像一颗种子,不管他有多小,我们都相信它可以生根发芽,你好,明天。

新闻推荐

先富头脑再鼓腰包——福建蓉中村村支书的双联经

先富头脑再鼓腰包——福建蓉中村村支书的双联经本报记者 吴梦寒在近日召开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武山现场会上,有一...

会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会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