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见:心系群众冷暖事 脱贫奔康有出路□王桂友

右江日报 2019-09-06 08:16 大字

杨再见(右)协助贫困户建房。(采访对象提供)

那讪村位于西林县那佐苗族乡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8个自然屯居住有壮、苗、瑶3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50.42%。全村共有330户1412人,2015年精准识别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4户585人,贫困发生率为42.24%,属于深度贫困村。2018年,杨再见被右江民族医学院选派到那讪村担任第一书记,在1年多的驻村任职期间,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以及村民共同创下扶贫新佳绩,为那讪村脱贫攻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杨再见到那讪村驻村后,迅速遍访全村8个自然屯。他走村串户,与贫困户促膝交流,与扶贫队员、村干部话发展。挖穷根,找穷因,寻良策,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跋涉,杨再见很快掌握了那讪村的基本情况,摸清全村主要致贫原因集中于因病、因残、缺劳动力、缺技术。

那讪村人均耕地面积1.03亩,人均林地面积5.9亩;全村产业主要以杉木、油茶、沙糖桔为主。如何结合村情,找准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呢?杨再见带领村“两委”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八有一超”及“十一有一低于”脱贫标准开展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实施结对帮扶、扶持生产、转移就业、移民搬迁、教育扶智、医疗救助、低保兜底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下大力气攻坚克难。

那讪村有种植、养殖的传统,但60%以上年轻人都已外出务工,村里剩下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群众大多依靠外出务工和发展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由于产业没有得到科学化管理,形成了散卖模式。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激发群众做大做优产业呢?杨再见引导群众多元化发展种养产业,大力发展“3+1”特色产业(即杉木、油茶、优质稻和猪)。为了凝聚力量,降低风险,促进产业发展,杨再见带领群众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指导,统一销售。

杨再见依托党建阵地强化宣传引导,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升群众主动学习生产技术的积极性。他注重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通过开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宣讲党的方针和扶贫政策、入户宣传自强不息脱贫致富典型事例、邀请县内外产业技术专家进村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一对一”实地指导等多种方式,破解内生动力不足顽疾,补足缺乏生产技术短板,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为了让贫困户加入到发展产业的队伍中,杨再见充分利用扶贫各项政策,通过产业奖补鼓励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同时,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助力贫困户产业发展。2018年以来,共为90户贫困户发放产业奖补资金19.54万元;共有34户贫困户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委托经营获得入股分红9.17万元;62户通过政府贴息获得补助14.72万元。

目前,全村共有杉木约6173亩,人均4.4亩;油茶约791亩,人均0.6亩;沙糖桔约320亩,人均0.23亩。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发展有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全覆盖。有44户贫困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培养了3名创业致富带头人,切实发挥带头作用,带动贫困群众增产增收。

除了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杨再见带领村“两委”成员实施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让困难群众实现有房住。杨再见还推进全民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实现医疗保障,截至今年5月31日,全村符合参保条件的有1404人,实际参保1404人,参保率100%。其中符合参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参保,参保率100%。实现应保尽保。同时,他带领完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11个,投资288.62万元,维修、硬化道路,建设排污沟、化瘀池,建便民桥。通过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明显改善了那讪村的基础设施状况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力提升了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

“虽然已有大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但仍有18户80人尚未脱贫,2019年脱贫压力依旧很大。不过我有信心啃下‘硬骨头’。”面对2020年要实现整村脱贫的任务,杨再见信心满满地说。

驻村1年多来,杨再见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心系百姓冷暖,一心一意为群众做实事。在他的带领下,那讪村产业发展实起来了,生活保障多起来了,村容村貌靓起来了,群众正朝着脱贫奔康的道路奋力前进。

新闻推荐

右医及附属医院党员干部到西林帮扶义诊

本报百色讯8月29日至30日,右江民族医学院及附属医院领导带领100多名党员干部,到西林县开展帮扶活动,真正把惠民服务送到...

西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