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县蜜蜂产业促脱贫系列报道之一 小蜜蜂“引”来俏媳妇 西林县八达镇花贡村杨小马、杨二兄弟的甜蜜事业 □黄燕群

右江日报 2019-06-25 09:06 大字

开篇语:

搬掉“绊脚石”,打通致富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贫困”就是这块“绊脚石”。近年来,在深圳市罗湖区的帮扶下,西林县大力发展短平快的蜜蜂养殖产业,引导广大群众从传统养殖转变为科学养殖。小蜜蜂,大产业,蜜蜂产业撩动西林人的脱贫热情,成为带动群众奔康致富的甜蜜事业。今起,本报推出西林县蜜蜂产业促脱贫系列报道,讲述一批养蜂致富带头人的“甜蜜”故事,以飨读者。

6月15日,一辆外地牌越野车驶进西林县八达镇花贡村杨小马、杨二兄弟的蜜蜂养殖场,从车上下来几个人购买蜂蜜。当天,杨家兄弟售卖160多斤的蜂蜜,每斤40元,收入6000多元。

谈起蜜蜂养殖,杨家兄弟滔滔不绝讲起了自己养蜂创业之路。

自幼与蜜蜂打交道

杨家兄弟自幼喜欢蜜蜂,小时候上学路上,常常见到蜜蜂窝。由于家境贫寒,父母亲很少给过零用钱,路边蜂窝的蜂蜜就是他们兄弟俩最好的零食。春去冬来,兄弟俩有空就上山找蜂窝,找多了就放在家自养。由于从小与蜜蜂打交道,他们渐渐摸出了养蜂门道。

2009年,杨家兄弟开始正式养蜜蜂,当年养的20箱野蜜蜂割得100多斤蜂蜜,拿到市场卖15元/斤,挣了1000多元。杨二说:“当时见得了那么多钱,我们高兴极了。做工回来就去看那些蜂箱,一呆就是一两个小时。”但那几年,他们不懂养蜂技术,后来蜜蜂越来越少,到2013年只剩下2箱。兄弟俩不懂怎么办,只好任其自生自灭,到县城务工去了。

随后几年,杨家兄弟把旧蜂箱放在大树下,春季鸟语花开时节,野生蜜蜂分家,自己飞到蜂箱来。杨小马说:“2015年竟然又有了10多箱蜜蜂,割取的蜂蜜却卖不出去。因为市场上假的蜂蜜太多了,大家都不敢买。”兄弟俩见这行情,一度有放弃养蜜蜂的想法。

掌握技术重拾养蜂信心

2017年初,帮扶西林县的深圳市罗湖区邀请养蜂专家到该县举办蜜蜂养殖培训班。花贡村支书和县人民检察院的帮扶干部见杨家兄弟喜欢养蜜蜂,就推荐杨小马、杨二去县里培训学习。在培训中,杨家兄弟见识到先进的养蜂技术,大开眼界。后来养蜂专家韦庭秋又带他们到养蜂基地观摩学习,教他们如何育蜂种、培育蜂王、分蜂箱等技术。杨家兄弟俩掌握了先进的养蜂技术,重新燃起养蜂信心。

杨小马说:“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直接请教韦庭秋老师,他都会毫无保留地教我们养蜂技术,实在不懂的就跑到他的养蜂基地去学。”杨家兄弟养蜂有基础,从传统养蜂技术到先进养殖技术,专家教的一点就会,发展蜜蜂产业如鱼得水。此后,兄弟俩一心一意养殖蜜蜂。从2017年的80箱蜜蜂发展到2019年的330多箱蜜蜂,形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养蜂场。杨小马和杨二在花贡村分两个养蜂点养殖,他们各自负责一个点。

2018年5月,深圳帮扶挂职干部陈文志带领自治区养蜂指导站的专家,深入西林县八达镇花贡村调研,来到杨家兄弟俩的蜜蜂养殖场,发现有100多斤蜂蜜卖不出去,于是帮助他们联系本地电商西林县农园汇等企业上门收购,拓宽他们的销售渠道。

带领贫困户脱贫奔康

杨家兄弟成功靠着养殖蜜蜂脱贫奔小康,成为寨子的致富带头人。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邻县周边人接二连三主动上门学技术或买蜂蜜。邻居开玩笑说:“看来杨家兄弟找媳妇有希望喽。”

西林县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山林面积多达450万亩,森林覆盖率78%,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植被丰富蜜源好,少数群众有养蜂传统。陈文志调研发现杨家兄弟有一定的养蜂技术,又虚心好学,在罗湖区的对口帮扶下,投入20万元帮助他们建立了一个现代蜜蜂养殖示范基地,带领当地贫困群众发展蜜蜂产业。杨小马指着山坡上的一箱箱蜜蜂说:“现在已经到位7万元,蜜蜂已发展到400多箱,带动当地6户贫困户跟我们一起养蜜蜂,现在贫困户每家都养有10箱至20箱蜜蜂。”

今年1月,杨小马家热闹非凡,大摆宴席招待客人,他从隆林各族自治县接了新媳妇回家。原来,杨小马的甜蜜事业赢得了隆林一位姑娘的芳心。正如大家戏言,小蜜蜂“引”媳妇进家门。

新闻推荐

普合苗族乡举办道路安全驾驶培训

本报西林讯为进一步提高全乡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近日,西林县普合苗族乡党委、政...

西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