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顶村的“囊营垒”□李建忠
在西林县木顶村北部约1公里处有一座叫“囊营垒”(壮语音译)的山峰,“囊”指山或坡,“营垒”也叫“营盘”,是古人在山上营造的用于抵御外来敌人的一种防御性工事。这种防御性工事,既可以驻扎军队,又可以让老百姓居住,它实际上是远古时期人们的村落。木顶村的“囊营垒”就属于村落这种情况。传说该村下寨屯大约在满清康乾时期从此山上搬迁下来,至今不超过两三百年时间。句町故地壮家村寨有营垒山不足为奇,只是木顶村这个“囊营垒”,却与其他地方的营垒山不一样。
首先,木顶村的“囊营垒”来源久远。根据民间传说,古时候木顶村的祖先就住在“囊营垒”山上。那时候的人力大无穷,但仍随时防备外敌的突然袭击。为了安全,人们便在山上修建了营盘山(即古人山寨)。白天村民外出劳作,便派三五个人留守寨门。遇到外敌前来打扰,就紧紧关住寨门,同时敲击铜鼓,吹奏牛角,通知寨民做好迎敌准备。晚上人们集中住在营盘里,紧闭寨门,由守更人一边守更,一边巡寨。营盘里堆积着滚木和石头,若有来犯之敌,便下令寨民将滚木和石头丟下山去,以此有效击杀敌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初,“囊营垒”还隐隐可见寨门的遗址。而有一家何姓的老人则这样说,当初他们家从“囊营垒”搬迁下来时,曾带来了一个糜蠛罐,后来罐里的糜蠛结成了一颗化石似的硬粒。这就证实了“囊营垒”的存在与人们食用糜蠛的久远。
其次,木顶村的“囊营垒”并不用于民间祭祀。句町故地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地带,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这一带地区春旱现象比较严重。而这时期正是每年春播的良好季节,如果天旱缺水,往往就会误过农时。古人认为,但凡风雷雨电,无不是上天所为。所以,古时候的句町故地,在开春以后,村村寨寨纷纷开展求雨活动,求雨活动比较常见的是直接求神降雨和通过更夫喊雨两种方式。
直接求神降雨又常见于两个方面,一是建筑营垒,设坛求雨,二是建造“抱达庙”来求雨。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要在开春后择吉日进行。有的选在农历四月的第一个马日举行,普合苗族乡当地祭祀坛就是这样。这种情况也叫“祭天”活动。祭祀时必须净身,由寨老带领,杀猪宰牛,敲击铜鼓,吹奏唢呐,全村老幼参与。但是,木顶村的“囊营垒”却从来没有过这种祭祀。该村的求神祭祀通常是对“抱达”神和娅王神进行的。对“抱达”神的祭祀一般在开春后进行,而对娅王神的祭祀是在农历七月十四进行。前者主要是求雨,后者则重在赞颂娅王的功德无量和祈求神灵护佑村民平安。
第三,木顶村的“囊营垒”是古人居住之地,这里有许多古人居住的遗迹。
在山上居住是古人的习俗。康熙年间的西林知县王维淮,在他写的《西林县志》中说过:“蛮人延山而居,搭木为屋……”在“囊营垒”,除了有许多民间故事传说,也发现不少古陶瓷残片。上世纪中期到现在,人们在“囊营垒”遗址上种地,就挖出了许多古陶瓷残片,遗憾的是没有人保存下来。此外,在“囊营垒”山腰,也有几个地名证明了它是古人的居住点。
在“囊营垒”正南面的山腰上,分别有一个叫“岩乎肯”和“岩乎拉”的两块平地,汉语是“上圩坪”和“下圩坪”的意思。相传这是古人赶集的两块露天圩坪。另外,在“囊营垒”东南面的山腰上,也有一块平地叫“囊乎”(壮语音译),汉语是“圩坡”或“赶集坡”的意思。传说这里也是古人赶集的场所。民间一直这样传说,皿帖村的八柴屯,就是从这里搬迁下去的。八柴屯原是木顶村的圩集。
民间还传说,“囊营垒”是娅王给木顶人建造的一个营盘山,有了这样一个营盘山,有了娅王神的护佑,木顶人才世世代代平安和睦、幸福安康。
新闻推荐
《唱娅王》剧照本报讯(记者李宗文)近日,大型民族音乐舞蹈诗《唱娅王》在北京的中央民族大学大礼堂上演。《唱娅王》通过讲述...
西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