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橙黄橘绿时
推开办公室的门,一张大红请帖静躺在办公桌上。打开一看,是西林县发来的句町文化艺术节暨沙糖桔茶叶文化展示活动周(下称“句町文化节”)的邀请函。离开西林近一年了,手捧着这份带着西林泥土芬芳的邀请函,面对西林友人的这份惦记与牵挂,心中竟有一丝丝的激动,这些年与句町文化节交集的点滴往事也浮上心头。
2014年,句町文化节的第一天,天高云淡、阳光普照,我独自一人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打磨着自己酝酿已久、已近收尾的文章《西林这一年》。时任西林县县长黄林从我办公室门前经过,见我一个人端坐办公室,惊讶地问道:“不出去看看?”“手头有点活,忙完再出去”,我一边应着,一边继续埋头敲打键盘。
写文章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写不顺的时候,胸闷气短、情绪低迷,写顺了则精神百倍、意气风发,写《西林这一年》也毫不例外,曾几言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后来此文在西林本地的一份文学杂志《驮娘江》登出了,身边读过此文的同事皆不吝赞誉之词,我不清楚这种赞誉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有多少是出于礼节与客套的,但就我自己而言,此文基本上表达出了自己来西林一年的感悟、体会与收获,自己是满意的,同时也体验到经历一些胸闷气短的压抑之后的快乐。
有时候总是在想:一个人不管在什么阶段、什么位置,总得有一些自己的爱好。虽然我们不能简单以高雅或者低俗来衡量某一爱好,但是自己残存的那点读书和写作的爱好,能在日复一日的平淡工作和生活中时不时给自己带来一些惊喜和快乐,以至于很久以后的某一天,无意中打开自己此前留下的某一墨迹时,会带来一些难以压抑的兴奋与激动,并反复自问:这是我写的吗?这真是我写的吗?倍感欣慰。
在西林挂职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充分利用各种闲暇时间读书和写作,先后留下各类文章30余篇,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刊发10余篇,以至于离开后还时不时回顾并自问:是哪里来的力量让自己有如此前所未有的高产?后来终于想明白了:文化,离不开种子,更离不开土壤,只有适合的种子置身于适合的土壤之中,才会生产应有的产量与品质。毫无疑问,西林为我提供了这样的土壤,我虽不算好种子,但遇到适合的土壤与气候也能发点芽、结点果。
这,竟然是我对2014年句町文化节的全部记忆:与句町文化艺术全然无关,却又实实在在挂在句町文化这颗钉子之上。
2015年,句町文化节前的两个月,西林县政府常务会讨论这一年的句町文化节方案时,我提出增加西林沙糖桔产业发展论坛的建议。非常幸运,我的建议得到采纳并由我具体落实此事。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建议?说实在的,来西林一年多,我已深刻体会到,经过10多年的发展,西林沙糖桔产业取得巨大成就,在当地助农增收中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之前,我也曾针对这些情况和问题提出一些个人建议,但是没有引起重视或者说是足够的重视,于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何谓人微言轻。后来我也明白了,要通过业界有权威的专家说,于是有了在句町文化节上做一次西林沙糖桔产业发展论坛这样一个念头。
两个月后的句町文化节上,全国柑橘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邓子牛、彭书昂、徐建国来了,全国柑橘产业技术体系相关区域站的站长邓崇岭、陈香玲、陈克玲、蔡永强也纷纷来了,自西林大力发展沙糖桔产业以来,第一次齐聚如此多的国内顶尖柑橘专家为西林沙糖桔产业发展把脉。通过这次活动,西林全县上下对沙糖桔产业存在的情况和问题形成了统一认识和高度重视,对这一产业未来发展和引导方向的思路也更加清晰。
这样一个活动,或许不能立竿见影地改变什么,但是能为相应产业在前行的路上点亮一盏明灯,在弯道上少作停留,就我个人而言,深感知足矣。
当然,不能忘记邓子牛老师在这一活动的筹备开展全过程予以的指导和帮助,他年近花甲,冒着严寒,从长沙到南宁,从南宁到西林,从县城到山头果园,长途奔波、不言疲惫,以一个科学家的严谨务实之风,散发出他特有的人格魅力之光,着实让人感动。
这就是关于2015年句町文化节的全部记忆,谈不上精彩,但是很难忘。
说话间,日历又翻到岁末,又到橙黄橘绿时。这一刻,我突然想到一位领导说的那句话:“我们或许不具备扭转乾坤的能量,但是我们可以立足现实,尽自己所能让一些事情少走弯路,尽量朝着科学的方向引导。”
新闻推荐
本报西林讯近日,由西林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局编著,成都现当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中国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瑶族过法歌全集》正式出版。该书是百色瑶族文献古籍典藏之一,是研究瑶族民俗文...
西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