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山村 服务村民 ——记西林县八达镇周帮村村医黄世玉
黄世玉,1974年出生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一个苗、彝族杂居的偏僻小山村。因从小目睹村里群众缺医少药饱受病痛折磨,于是他立志学医,想为更多人解除病痛。1996年7月,黄世玉完成了中医学业,放弃了大地方优越的就业条件,选择到西林县八达镇周帮村当村医,这一干就是20多年。
周帮村是一个少数民族居住的贫困村。该村面积广,地形复杂,交通落后,12个自然屯分布在两条峡谷的高山峻岭之中,屯与屯之间相距甚远,户与户之间居住分散,多数自然屯只有步行才能到达。黄世玉精通彝语、苗语,注重民族感情,他每到一处都用本地的少数民族语言做宣传和沟通,深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被当地群众称为“最美乡村医生”。
20多年来,黄世玉不辞劳苦,爬山涉水,出诊接诊,为边远山寨的群众送医送药,为村民解除病痛。他还承担着全村的儿童预防接种、孕产妇产后访视、慢性病定期随访、重症精神病、老年人健康管理、艾滋病宣传等工作。
在10多年前,周帮村的儿童预防接种率很低,几乎为零。当地的彝族、苗族同胞因语言不通,普遍认为儿童接种就是儿童绝种,打了预防针就是为防止后代超生。因此,只要有医生进入村屯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当地群众便把孩子转移、躲藏到其他地方去。
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黄世玉登门入户,不厌其烦地用民族语言深入宣传、耐心开导,最终取得了彝、苗群众的信任,慢慢转变了观念,接受了预防接种,使该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开展婚前检查和孕期检查工作中,当地群众由于受传统封建迷信的影响,一直无法接受。黄世玉经常走访本村的未婚青年,交流引导,动员他们做婚前检查,为将来的家庭健康、幸福打好基础。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该村男女青人渐渐接受了新的婚育和健康观念,使该村的婚前检查工作取得较大的成效,目前全村的婚前检查率提高到98%以上。
住院分娩更是该村的一大难题。当地村民普遍认为,孩子只有在自己家里出生,才会得到祖宗的保佑,否则都会不吉利,而且在孩子出生的时候,还要举行一系列复杂的传统仪式。所以,哪怕是冒着生命危险,也少有群众到医院住院分娩。为此,黄世玉挨家挨户地走访,宣传住院分娩的科学知识和母婴安全健康知识。用典型事例进行宣传,使群众认识到注重健康、关爱生命的重要性。经过他多年的努力,该村住院分娩率大幅度提高,近10年来,全村不再发生因在家分娩而发生意外的事故。
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是黄世玉行医的信念。许多到村卫生室看病打针的群众,因生活困难一时不能支付医药费,他都一律采取先医治后缴费的办法,让群众事后再慢慢解决。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因生活困难长期都无法支付医疗费用,面对纯朴的村民,他从不开口追讨。不仅如此,对那些行动不便和无人照顾的病人,他总是把自己的家当成食堂,让病人一起吃饭。他常说,多一个人吃饭只是多一个碗一双筷而已。
河新屯杨老妈的儿子儿媳长年外出打工,只有杨老妈和孙女留守在家。有一次,因天气变化,婆孙俩都病倒了,双双到黄世玉的卫生室打针治疗。黄世玉不仅为他们尽心医治,而且照顾他们的吃喝拉撒。病逾回家那天,杨老妈握住黄世玉的手说:“你是我们留守老人的亲儿子。”
马白屯80多岁的黄顾妈患上了白内障,10多年来疾病缠身,生活基本不能自理。黄世玉把老人作为特殊服务对象,经常上门为她看病治疗。有一次在返家途中,因下雨路滑,不幸翻了摩托车,导致手部、脚部多处受伤,但他仍然坚持着为老人上门服务。
如今,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周帮村已基本实现屯屯通公路,摩托车成为黄世玉出诊的重要交通工具,而崎岖泞泥的屯级公路,出诊路上摔倒是常事,但他始终不悔,坚持走村入户为群众看病,赢得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被评为全县村级卫生工作先进个人,并获公共卫生工作和农村基层卫生工作一等奖。
新闻推荐
本报西林讯今年以来,西林县在开展领导班子建设年活动中,强化措施,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能力建设,着力打造廉洁自律好、表率作用强的领导班子。强化责任落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
西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