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土鸡“飞”桂林□本报记者 黄素雲 阮晓宁 通讯员 卢秀灵

右江日报 2019-07-17 08:41 大字

“老苏,听说你家养的鸡坐上飞机啦?快给我们说说怎么回事!”近日,田阳县巴别乡弄朗村村民苏其秋在村里“火”了,不管走到哪里,都有村民打听他家土鸡坐飞机的事。他活了大半辈子还没坐过飞机,家里的鸡倒是抢先“坐”上了。

6月30日,苏其秋养的5只土鸡和村里其他村民养的土鸡共计30只,在土特产配送扶贫车间经过检疫、屠宰、包装,和其他土特产品一起通过冷链空运,经过一个小时的飞行,直达桂林两江国际机场食堂。

“自己拿到市场卖20元一斤,卖给车间25元一斤,方便又赚钱,今后我准备多养一些。”苏其秋尝到了甜头,养鸡的干劲更足了。其他村民见识了这一家门口的致富新鲜事,也纷纷加入土鸡养殖的行列。

苏其秋所在的弄朗村位于田阳县巴别乡西北部,现有户籍人口352户131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96户751人,未脱贫13户35人,贫困发生率为2.76%。

和苏其秋一样,贫困户罗美仟也尝到了甜头,她不仅把散养的土鸡卖给土特产配送扶贫车间挣钱,还到车间里上班,成为村里的“上班族”。

今年45岁的罗美仟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她家分到了县里的一套安置房,但年迈且身有残疾的婆婆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坚持住在弄朗村。为照顾不能自理的婆婆,孝顺的罗美仟只好留在村里。

“早上起来做好饭菜,服侍婆婆吃饱后才匆忙到周边做点散工。”罗美仟说,“中午又得放下手头的工,赶回家里照顾婆婆,时间差不多都用在路上,一天下来挣不了几个钱。”罗美仟每次出村做工心都是悬着的,她害怕婆婆突然有个什么事自己不在身边,“两头跑真的很不方便。”

今年,建在家门口的土特产配送扶贫车间解决了罗美仟的难处。她步行到土特产配送扶贫车间上班不到5分钟,一个月还能挣2000多元。

弄朗村扶贫车间项目是对口帮扶单位深圳市南山区招商街道办赤湾股份有限公司援建,总投资20万元,2019年2月开工建设,主要采购该村以及周边农户散养散种的禽畜、水果、蔬菜等无公害农产品,经过检疫、屠宰、分割和包装后,通过冷链空运销售到外地,是田阳县第一家跨县域的土特产配送扶贫车间。

“土特产配送扶贫车间的建成,让村民不愁土货的销路,在家门口就能高价售出挣钱。”弄朗村第一书记谢立坚对车间的发展充满了信心,“销路打开后,我们要发动村民扩大种养规模,通过‘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的方式,不仅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而且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让弄朗村发展得更好。”

新闻推荐

百色新山铝产业示范园上半年实现外贸出口2000万美元

本报田阳讯7月12日,笔者从百色新山铝产业示范园获悉,今年1月至6月,园区外贸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实现单月铝材出口...

田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田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