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育小学印记

右江日报 2018-02-24 09:07 大字

每当翻看微信里的百育小学群,总能勾起我的思绪。

记忆中的学校

百育小学是我少时就读的学校,那里充满了我少儿时期的梦。

百育小学坐落在田阳县百育镇三村街上。三村街上所有学生和当时百育大队辖区高年级学生都在这里就读。学校座北朝南,四合院式布局。二层砖木瓦顶综合办公楼座落在学校的北面,东西两边是两排砖瓦结构教室,南边是学校大门。学校的中间空地就是操场,综合办公楼前种着数排柠檬桉树为主的树木,两边教室前和大门左侧各种一排油桐树,办公楼后是一畦菜地和学校的鱼塘。学校东北方是一个灯光篮球场,百育公社农械厂和百育大队拖拉机站也在这一方位上。学校大门是砖柱式对称结构,大门左边教室的外墙是学校的宣传栏,公社邮电所在大门的右边。早些时候大门的左侧宣传栏前还长着一棵凤凰树,每当凤凰树开花时节,满树火红,给学校增添不少喜庆气氛。

学校文艺队

我们读书的那个年代,百育小学有个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能进入宣传队的都是根正苗红的人,我的小学同学黄秀芝、黄敏、阿山就是其中的幸运儿。当时表演的节目有节选的样板戏,如《沙家浜》中的《智斗》等,阿山扮演胡司令,黄敏扮演刁德一。我记得有一次黄秀芝参加下村演出,留了张字条告知家长,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说她学习好,懂得写留言条了。学校文艺队每年几次的演出活动,给年少的我们带来不少欢笑。

晚自习

小学阶段,我们也有过晚自习,那时电灯还不太普及,教室没有安装电灯,同学家里的电灯也不够亮,煤油灯就是学习时照明的灯具。几个同学,几盏煤油灯,一张饭桌,大家凑在一起晚自习。学校油桐成熟时节,铁线串桐仁做成的桐油灯也曾照亮我们的书桌。阿世、黄兰、苏有新还有我,曾一起在阿世家的饭桌上煤油灯下晚自习。

一封来信

一次课间操后,全校师生集合听校长讲话。时任校长何永恩站在水泥乒乓球台上宣读一封来信。这是被保送就读师范学校的原学校一位民办女教师的来信。来信表达了这位教师对学校领导、同事的感激之情,汇报了她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表示要努力学习,报答组织的培养和同志们的关怀。信的末尾,她希望和鼓励我们这帮学弟学妹们努力学习,当好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上学读书当公办教师是十分荣光的事情,这位能继续深造的老师让我们羡慕不已。

印象里的老师

学校的老师都是本地人,大多数还是百育大队的人。老师分为民办和公办两种,何永恩校长、陆玉秀老师、关老师、潘老师、陆进利老师等是公认的教得好的老师。陆玉秀老师、关老师和蔼,潘老师严厉。有一次,我们班几个同学犯了小错,惹毛了老师,潘老师把这几个同学罚上讲台立正站立,有位同学站姿不正,挨了潘老师一脚。现在想起,还有一点后怕。初中15班时期,有几位师范学校的实习老师给我们上课,他们给课堂带来了青春的朝气。

学校的声音

书声、广播声、钟声是学校特有的声音。每天早读时节,朗朗的读书声响彻校园;课间操时,第七套广播体操的声音回荡在学校及三村街的上空;学校上下课的钟声悠扬绵长,在天气晴好的日子,远在一公里开外的百鸾屯仍清晰可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学校上下课的钟声成了附近村民报时的声音,富有韵律的广播体操给了人们不可多得的音乐享受。最早时期,学校的报时工具筒单而原始,挂在学校办公楼前大叶桉树上一个废弃的拖拉机轮毂,加上敲击用的一节铁棍,就成了简单高效的报时工具。金属敲击声清脆、铿锵、悠长,堪比重金属打击乐,别是一种享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学校上下课改用电铃,电铃声生冷枯燥,反而少了韵味。

新闻推荐

打造脱贫产业旗舰项目 ——“新时代·新梦想”广西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百色)活动见闻之三

1月30日,记者跟随“新时代·新梦想”广西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采访团到达田阳县20万亩农林生态扶贫产业核心示范区,这是记者继2017年2月28日后,第二次到该示范区采访。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该示范区...

田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田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