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拾果核 田间地头捡大粪 尚兴村民千亩荒坡上“辟”出新生活 □本报记者 李 磊 文/图
莫文珍向记者介绍村中的芒果地
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是怎样改头换面走上致富路的?千亩荒坡又是如何在短短几年之内变得果树成荫?多年来,田阳县那坡镇尚兴村村民穷则思变,在原村党支部书记、全国扶贫状元、全国人大代表莫文珍的带领下,村民走出大山另辟新天地,将荒坡变宝地,过起了新生活。
尚兴村地处百色喀斯特石山区,全村275户1300多人,却仅有213亩耕地,人均耕地1.6分。这里无地表水、没有电、不通路,村民生产生活困难,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人民生产生活艰难。
过去的尚兴村,村民生活苦不堪言,走的是石板路,吃的是玉米粥,喝的是42米深的地下井水。由于土地少,勉强在石缝里种植的玉米也只能维持1~2个月的口粮,剩下的时间全靠政府的救济粮、救济款来生活。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更别提发展生产致富了。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1987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该村谷隆屯16户83人搬出大山,来到弄蕉屯承包荒坡,开荒种植。“要改变环境难,改变生活更难。所以,想要改变就要走出来进行易地开发。”时任村党支部副书记莫文珍说。他率先带领6名党员和谷隆屯几十名群众搬迁至弄蕉屯,一切从零开始。
“当时来到这里,放眼望去全是荒坡,我们就想着要发展产业。”莫文珍说。他们起先是种植甘蔗,但是效益太低,后来又选择了种植芒果。1987年,莫文珍带领搬迁群众开始发展芒果产业,但一个巨大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缺钱。
买树苗、肥料都需要花钱,连温饱都不能保障的他们,要怎么发展?在这样一穷二白的困境下,莫文珍却带领着群众们开出了一条路子。当时恰逢芒果旺季,街头随处可见芒果核,莫文珍见到后大喜,一株树苗要几块钱,但是捡来的果核不用钱!“没有树苗,我们就自己育苗。”莫文珍说。于是,他号召大家到街头巷尾拾果核,短短两天就捡回了一大袋子。这些被人遗弃的果核,莫文珍却视若珍宝,他小心翼翼地进行育苗,再自己学习嫁接培育,种起了最早的210亩芒果。树苗的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没有肥料怎么办?莫文珍想,既然果核可以捡,为什么猪粪不可以捡?他再次和群众走上田间地头,将别人遗弃的猪粪、火灰等收集起来,再将两者混合制作成肥料,花最少的钱,将果树种起来了。就这样,16户搬迁的村民合理分工协作,家中一部分外出务工维持生计,一部分留在本地开发产业,当年的人均纯收入增至800元。
但芒果产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起初5年,弄蕉屯的芒果产量无起色。村党支部意识到了芒果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决定让莫文珍“走出去”,到广西农学院向芒果专家请教学习,又把当地有技术经验的果农和专家“请进来”,为果农进行指导。就这样,芒果产量得到了稳步提高。
如今,全村275户已经全部搬迁,全村共种植芒果3200亩,群众收入逐年提高,同时辐射带动弄坡、敢亮、那驼等村周边群众种植芒果8000多亩。2016年尚兴村仅芒果产业实现收入800多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520元,芒果已成为全村增收富民的支柱产业。
新闻推荐
本报田阳讯为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识别精准率,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今年以来,田阳县扎实开展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县委、...
田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田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