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五村镇:“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右江日报 2017-07-20 09:34 大字

本报田阳讯“在家门口打工,时间上灵活,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一天还能挣50多元。”家住田阳县五村镇巴浪村村民黄凤仙对目前的工作很满意。以前她只能依靠地里的庄稼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每月收入近1700元,家里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黄凤仙所在的工作场所为巴浪村“***点”,也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扶贫车间”。该“扶贫车间”由巴浪村村民李少星发起,主要承接耳机的组装工作,部件来源及成品销售交由东莞公司负责。在后援单位自治区糖业办的大力支持下,“扶贫车间”很快购进了整套组装设备,并于今年5月正式试营。目前,“扶贫车间”共有35名工人,其中90%的员工为贫困户。

近两年,巴浪村积极探索脱贫致富的门路,与后援单位一道,首创在家门口兴建“扶贫车间”的模式。“‘扶贫车间\’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满足了贫困户‘挣钱顾家两不误\’的需求,让当地贫困户‘真实地摸到了脱贫的大门\’。”巴浪村支书罗保北说道。

“组装耳机的技术要求不高,适合我们平时干农户的人,只要肯学,最多几个小时就学会了,熟练以后每天能装150多条,一天就能挣到五六十元。”在“扶贫车间”里,笔者看到村民罗小宁正在娴熟地进行成品最后的包装。

李少星原本在广东务工,其父亲是巴浪村的扶贫专干。“每次打电话回家,老人都会问广东有没有什么好的可以赚钱的项目带回村里。”李少星表示,反正都是干,为何不回家乡带着村里人一起干。于是在今年初,李少星带着项目回到了村里。“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妇女可以在家门口做些简单的手工活。很多贫困户通过自食其力,增加了收入,也增强了生活的自信心。此外,实施产业扶贫,外出打工人员归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得到解决,家庭邻里关系和睦了,乡风文明得到了改善。”

“把‘扶贫车间\’设在贫困户家门口,对贫困户来说,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和脱贫增收;对村里来说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减少了社会矛盾;对镇政府来说,扩宽了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可以说是三方共赢。”五村镇党委书记叶志海说。

□付海燕

新闻推荐

市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实现“六个创新”

本报百色讯今年以来,市供销社摒弃传统办社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创新组织、服务、经营、合作、金融、管理等机制体制,走出了一条开放、多元、共赢的办社之路,助农增收成效明显。创新组织体系,在提...

田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田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