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双减”政策落地见实效 课后服务有温度更有品质
本报记者奚振海
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一环。广西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大力开展课后育人活动,以高质量、有特色的课后服务,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也解决了家长按时接学生难的问题。100%的学校提供课后服务,超过9成的家长对课后服务满意……这是“双减”政策实施一段时间来,广西交出的一份答卷。
按照“5+2”“两个全覆盖”的要求,广西全面推进课后服务。“5+2”就是指学校每周开课后服务5天,每天服务时间不少于2小时,结束时间与当地正常上下班衔接;“两个全覆盖”即:提供课后服务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记者从自治区教育厅获悉,截至11月14日,广西提供课后服务的学校比例达到100%,课后服务时间达标学校比例达到99.59%,学生参与率达到84.53%。为了确保课后服务适合校情学情,我区遵循“一校一案”的原则,突出加强音体美等专项技能、学生阅读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全区各地制定“一校一案”课后服务实施方案,积极拓展课后服务渠道。除了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外,还引导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管理政策,明确遴选条件、管理要求和退出机制,引导学校合理选择,满足学生兴趣类课后服务需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项目,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百色市田林县积极拓展服务渠道,面向社会聘请科技类、艺术类专业人士积极参与;鼓励家委会、社区、志愿者、公益组织等力量加入,联合开展好课后服务。
各地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依托学校师资力量,不断完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活动项目,让学生在不同的兴趣小组或社团中,放松自我、展现自我,增强自信心,培养特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桂林市汇通小学与“邻居”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探索课后服务工作新模式,每周五,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的大学生们都会来到汇通小学,开展教育帮扶活动,给孩子们享受“点单”服务。实现高校教育和基础教育有效互动衔接,优化了课后服务课程内容。为该校量身订制了“私教式”课后服务项目。
课后服务,为校园生活添彩,更为学生成长赋能。广西各学校科学规划设计课后服务内容,在提供一定时间的学业辅导之外,更强化素质拓展,加强体育、艺术、劳动教育等服务内容。南宁市中小学在开展课后服务中,充分发挥了“一校一案”的主观能动:该市江南小学本部校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邕州陶艺”融入课后服务课程中;桂雅路小学课后服务开设了本土白话课程;秀安路小学开设了山歌合唱团;明秀西路学校开设了口风琴、武术兴趣类课程;新阳路小学在课后服务中开设了苗绣课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第二小学立足党建+队建,优化课后服务。结合少数民族特点,该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山歌等引进校园,建设“红领巾探秘营”“红领巾综合实践基地”“红领巾生态植物园”,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开展多彩民族精品课程,提供“课前课后双服务”。课前服务主要开展阅读和诗文诵读,课后服务是以“作业辅导+兴趣培养+特长拓展”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开展课后服务,也是为群众减负的一项民生工程,暖心工程。各地把工作着眼点放在破解学校放学后,家长下班前学生无人看管的社会性难题。为确保课后服务顺利开展,各地教育部门、学校问计家长,通过调研、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准确了解学生和家长课后服务需求。同时“制度先行”,制订完善课后服务工作方案和工作制度,规范化开展课后服务。南宁市教育部门为加强学校课后服务统筹管理,建立学校课后服务日报和半月报监测机制,制订课后服务正面、负面清单。
崇左市江州区第四小学的学生多是进城务工子弟,家长忙于应付工作,对孩子的学业很难顾及,学校从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出发,组织老师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专业的课后服务,老师对学生课后作业纠错及辅导,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家长的压力,得到家长的认可和赞成。
新闻推荐
本报田林讯(记者/凌聪通讯员/冉俊彪)6月7日,田林县乐里镇那光村芒果种植大户王得顺用刚学到的新技术管护果园。“专家到地头...
田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田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