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觅迹崟山下□凌绍崇

右江日报 2018-11-29 09:49 大字

初夏的一天早上,即百色学院80周年校庆前夕,我与朋友一起,驱车从百色来到田林崟山脚下潞水旁的省立田西师范遗址上寻踪觅迹。这是我20多年来第4次来到过这里。

崟山是当年百色学院的前身省立田西师范、百色师范校园的后靠山,位于今田林县潞城瑶族乡境内,距百色100公里。

崟山下是一片开阔地。在田林工作过的一兵找来当地的两位熟人。那是年近花甲的潞城瑶族乡干部老潘和在这里搞木材加工厂的老白,他们很熟悉这里的情况。老潘和老白是当地人,且他们两人曾是中学的同学,对这里情况非常熟悉,对当年的事情,从而娓娓道来,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听说当年选在这地址办学,很有一番考究。这里离当年的田西县城潞城街约2公里。这是这片山区少有的一块平地。选定的校址,背后的靠山是崟山,前方流过的小河为潞城河,俗称“潞水”。这块平地,将潞水、平河等几条小河溪在这片开阔地里交汇,很有韵味。听说当年当局曾先后请了三拨人员考查了这方圆数百平方公里的地方,这三个组的人员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这地方宜作校址。

我们计划沿着校址围墙遗址走了一圈。老潘说,他们曾将原校园做了测量,校园约有57亩,这是沿着当年的围墙测量过的。后门的山坳还有7亩地,看来是菜园;靠围墙山边的坡地是茂密的树林,那就不计在内了。校门前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也有四五十亩之多,作为学校的学农基地。整个方圆面积约200亩呢。选择在这里办学,是很理想的。历史传说是一种文化。

在校园原址的东边里,我们发现了一面很长的断壁土墙。现在东合校园的国旗广场的土墙和校里陈列的土墙就是取自于此。看见了土墙,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师生们艰苦奋斗的历程。这是一段不可忘记的历史。

我们沿着原来的围墙残余部分默默地走了半圈,在寻找着当年教育先辈的踪迹,似乎与前人对话。朝东看,一轮红日在东边高高挂起。

是什么力量,使教育的先贤们如此钟情地重视这块地方;是什么力量,让他们那样地执着地追求。我们在寻思着。

那是抗战时期,广西省政府划分七个师范区。百色专区率先行动,在这里开办了省立田西师范,那是在四县联立国民中学基础上成立的。条件成熟,开办师范水到渠成。壮族教育家岑永杰以他的老师陶行知先生为榜样,在这里开垦,拓荒执教,培养英才。

从遗址看到了什么?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好印记。从1938年到1945年,在这里坚持办学7年多的省立田西师范、百色师范、省立百色南武联合师范,留下了美好的神秘印记,当然也是许多动人的故事。

时过境迁,山峦依旧,岁月留痕。百色师范于1945年9月迁出大山后,来到了百色城办学。原址先后开过“共大”“农中”“县师范”“县进修学校”等等;最近20年,又成为“木材加工厂”;近日,县里又把它规划为“县工业园区”。

记得原来10多年前在这里长着10多棵当年的相思树,后来部分已移栽到百色学院现址,目前还剩下两棵。这就是相思树,当年的校花黄高龄女士,曾于1993年校庆55周年时写下一首《忆田西》的诗词:

“忆田西,梦田西,山水总相知。春到桑麻绿山野,秋来金谷染清溪。荒隅儿童文饥饿,红棉情依依。”

“忆田西,梦田西,最忆是百师。喜迎晨曦闻鸡舞,挑灯夜读求真知。逝水年华何处觅?古榕荫潞圩。”

这首词,表达那代学人在艰苦条件下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爱国爱校情怀。思忆、思梦,相知、相思,就是表达这种情怀。

这里离原田林县城潞城二三公里,地名垌鹿屯。垌,即平垌;壮语中用的地名,如垌、那、陇。鹿,即鸟;垌鹿,意为百鸟集中的田垌。只要你看地形,就知道其意。应该说,这里当年不仅有鸟,而旦还有野兽出没的地方。曾记得当年师生回忆道,此处还有虎啸狼嚎呢,可见之偏僻。在这样偏僻的地方进行办学的难度,可以想象而知。我想,当年为什么竟有那么一群人,肩负着重托,充满着理想,坚定地迈向未来,这是一种奇迹。

这地方离百色100公里,离今田林县城乐里镇20公里,离当年的田西县城潞城街2公里多,除了潞水畔的这块较大的冲积小平畴外,其余的地方都是高山丘陵与森林。

由于现在建筑物的原因,我们只能沿着围墙残壁默默走了半圈。是丈量土地,还是寻觅财宝?都不是!我们只是在感受先贤们当年艰苦奋斗的精神世界。

在抗战中的大后方办起了这么一所师范学校。山沟里并不闭塞。山沟里可以出马克思主义,可以出掌握科学知识的人才。这里曾生活过一批热血青年。这里曾是百色专区的最高学府。当年在图书馆里,出现了一些进步书籍;有一些进步学生还组织了读书活动小组,寻找真理的曙光。

望着高出云端的崟山和蜿蜒的“潞水河”,我仿佛看到山水的图腾,看到当年那批热血青年奋发读书的情景。

20多年前,我曾采访过80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余启贤老师和黄宝山、黄高龄两位学长,他们曾向我描绘过当年在这里学习工作的情景。那是令人难忘的。如今,他们都已经远去。望着这里的景物,真让人感怀。

岁月留痕。这并非是一个荒芜的校园。百色师范搬迁后,这里一直是国家用地,当即由田林当局接管用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继续选择在那里办学,先后办了职业类的学校,这也算是县里的最高学府之一。

我们站在原校门的遗址上照相,仿佛看到当年岑永杰校长亲自撰写的校门楹联“兴边区基教,树立国之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横批额为“勤朴忠勇”的架势。物虽尚无,魂似还在。魂就是精神,而精神是文化的精华。那些图案和记载,早已印记在百院人的心里,成为一种寄托,一种精神。

在这里,我们面朝着东方,一轮红日正高高挂起。校门周边已无建筑物,只有离校门遗址旁的地方有两棵叶茂枝盛的相思树。这是当年剩存不多的物种,至今应该有七八十年的光景了,这是当年师生种下的。她见证着这老校园的风雨沧桑。上述说道,原来几年前这里长着10多棵茂盛的相思树,学校本想似土墙、石磨那样迁移到现校址,也许是水土不服,那几棵移栽的相思树大多没有存活下来。只有一棵随迁的寄生的相思树,在老树根旁长出了新芽,现已亭亭玉立,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看起来,一方水土养一方树木。那就让这两棵相思树在这里植根吧,也许,她在相思那远去的岁月,相思着在这片校园里勤奋学习的学子们。当然,在现址上那棵正在茁壮长大的小相思树,我们要好好地培植着,待它长大后还要告诉之,这里是你的根,我们可不能忘记啊。

我们在寻找着什么,似乎在探矿寻宝。但乍一看,又似又不是。80年的历史似乎还不是很长,但能告诉人们很多东西。我们在探究历史,在探寻先辈的足迹,在寻找一种内在的东西,一种在艰苦岁月中抗争的精神。这是责任和使命。

每次来到这里,感受都会不一样。

新闻推荐

专注山区教育八十载 打造老区发展新动力 写在百色学院80华诞之际

百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受到社会各界肯定,被科技部确认为国家级众创空间,为地方“双创”提供强大动力。(百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田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田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