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残疾贫困户“养”出新生活

右江日报 2018-01-23 09:35 大字

近日,笔者走进田林县潞城瑶族乡潞城村的一处养殖基地,放眼望去,上下约4亩的河滩上,不计其数的鸭子们在“嘎嘎嘎”欢叫着到处觅食,情景热闹非凡……

很多人知道潞城村养殖的猪、鸭因肉质好,远近闻名,但并不知道在这些养殖户中就有两位残疾人。

残疾贫困户处于贫困的底层,是脱贫攻坚的难点,因劳动能力有限,他们除了国家给予一定的补助外,很难有稳定的生活来源。为此,该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以奖代补、小额贴息贷款等政策,为残疾贫困户争取脱贫项目,确定县帮扶干部以及乡村联系领导,鼓励他们发展特色养殖产业,并积极为他们解决养殖问题,使他们有了脱贫致富新盼头。

“我们家田地少,以前都是靠种粮勉强过日子,钱是一块一块地用,连去医院抓个药都算了又算,在村里走路也不敢抬头。”回想起往日的艰难,残疾贫困户贺登勇眼里泪光闪闪,“现在好了,大家都来帮助我,我才敢下决心搏一把。”

经过慎重考虑,再经县乡村帮扶干部联合考察,贺登勇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最终确定了养鸭项目。2017年年初,他通过小额贴息贷款借到了养殖启动资金,建起了占地四亩的养殖基地。经过精心喂养,该养殖基地目前存栏鸭子1200余羽,增加收入4.8万元,实现了脱贫目标。

对于未来的生活,贺登勇说:“我希望能够扩大养殖规模,养更多的鸭子,带动村里更多的人发展产业致富。”

同村十组的何廷珍也是一个残疾人致富典型。

何廷珍身患二等残疾,并独自抚养一儿一女,两个孩子还在读书,花费巨大,对于一个无劳动力的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但是,自强不息的她,拖着瘦小残疾的身体,用别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种下了7亩玉米和3亩甘蔗,硬是在别人怀疑、怜悯的目光中活出了尊严。她借着国家政策对贫困户帮扶力度加大的契机,毅然走上了养殖发家致富的路子,用勤劳改变生活。

“现在政策好,我这样的养殖规模还小了点,我希望能够通过小额贴息进一步扩大规模,让更多的家庭尤其是残疾贫困户参与养殖,彻底脱贫,永远脱贫。”何廷珍信心满满。通过以奖代补扶贫政策,目前何廷珍已经养殖肉猪10头,土鸡30羽,年收入8000多元,一家人的生活完全变了样。

新闻推荐

经济蓄势崛起 民生持续改善 田林书写改革发展新华章

本报田林讯走进田林,芒果、甘蔗、油茶等一个个特色产业基地涌现,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3746名贫困群众喜迁新居、1.1万名群众“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一项项民生项目让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田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田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