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王”莫福超有故事 一根甘蔗一甜就是23年
莫福超在他的糖料蔗基地向参观者介绍种植“秘笈”。
本报记者韦继川通讯员黄锦华周章师文/图
“老莫呀,今年天旱,我的蔗平均能保住亩产4吨就不错了。”
“影响是大了点,我的180亩中,一年根亩产达9吨,二年根也有8吨,三年根保持不低于6吨。”
10月8日,记者在田东县平马镇莫福超的梅桑糖料蔗基地采访,恰逢一位从祥周镇赶来的种蔗大户到访。来客的语气难掩无奈,而老莫的回答却底气十足。
今年,右江河谷遭遇了十五年一遇的干旱,面临减收的蔗农大都“望旱兴叹”。
看了梅桑村基地,再见识了新承包的印茶镇新建村1000亩糖料蔗长势,大家这才肯定莫福超没有吹牛。
23年前,老莫带着新婚妻子从陆川县到田东县平马镇梅桑村承包土地种蔗。第一年亩产8吨,最高的一年高达11吨,平均下来每亩1600元的利润。“陆川来了个‘蔗王’。”他的名声由此传开来。
2004年至2006年,由于糖价低迷,大家精气神都提不起来,很多人因此“落荒而逃”。可他对种蔗始终不离不弃,就一句话:“用心种蔗就能赚钱。”
文前提到的印茶镇1000亩,原先的承包户前两年亩产维持在4吨,算下来没赚钱,第三年也就是去年底只能举“白旗”了。“我来试试。”老莫接手了。
老莫的举动引起轩然大波。一时间,各种怀疑的眼光投向他。
久旱未雨,按理说种蔗风险陡增。8、9月开始直至国庆前后,怀着怀疑、看热闹各种心态的种植户隔三岔五“组团”到印茶镇查看莫福超的基地。“神了,老莫你的蔗长疯了。”满眼望去,一根根甘蔗整整齐齐,3米多高,比上年亩产至少增加2吨。“还是老莫你有办法。”沿路所见甘蔗大部分只有1米多高,引得种植户惊叹不已。
据当地糖业部门估算,老莫新建村基地今年亩产将超过6吨,预计盈利60万元以上,一举扭亏为盈。
一根甘蔗甜了23年,莫福超续写了“种蔗能赚钱”的传奇。
“种蔗要讲科学。”这是老莫的种蔗“秘笈”。
他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自己种蔗有一个“追新”的习惯,就是坚持用新品种,从新台糖22、23、25号,到粤糖93/159号、桂糖42、44号,再到桂柳05/136号,及时更新。
有了良种还要有良法,关键是早种、早管。种蔗之前,土地要深耕深松;土地湿润时播种,保持1米以上的行距,既可保证甘蔗生长采光充足,也便于以后管护和砍收;根据土地的肥力不同,采用配方施肥;趁土地湿润之机及时盖膜,达到保水保温效果,出苗整齐,不长草;砍蔗时,采用小锄低砍,入土2-3厘米,促进土层里低位芽萌发,确保来年苗粗苗壮,不易倒伏,产量自然增加。
“同样一块地,有人沿袭传统种植方式只能赚点辛苦钱,甚至亏钱。而我能赚钱也绝非偶然或有什么绝招,如果一定要说就是要相信科学,科学种蔗才是王道。”老莫深有感触。
临走前,莫福超向记者透露,在当地有关部门支持下,最近由他牵头成立全县首家甘蔗种植合作社,旨在增强同行交流,推广科学种植技术,让更多人依靠科技致富。“有国家政策支持,有良种良法支撑,我希望大家都能尝到甜蜜事业的甜头。”莫福超说。
新闻推荐
以后我一定提高警惕,增强防骗意识,借此向大家推荐及时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客户端。”近日,被网络诈骗的大学生小卢将一...
田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田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