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晒玉米时光□田东县印茶镇第二小学 卢永龙

右江日报 2020-02-17 08:25 大字

小时候,在乡下老家,家家户户都种玉米。那时,我家有十口人之多,全靠种植十几亩玉米来养活。

每到8月,从地里将玉米棒收获回来后,父母亲有更繁重的农活去忙碌,我和爷爷就担当着晒玉米的重任。

每天一大清早,等爷爷将屋前的晒台打扫干净,我就将玉米棒装进箩筐,挑到晒台上摊开晾晒。大约两个周后,我和爷爷才总算把全部的玉米捧晒干了。我们又马不停蹄地给玉米棒脱粒,然后找来各种容器把玉米粒装好。

那时,我家收获的玉米少说也有两三千公斤,光靠老屋前面的晒台根本无法晾晒那么多的玉米。因此,父亲不得不作出决定,将部分玉米搬到离我家两三百米远的生产队晒谷场去晾晒。

生产队的晒谷场在村南面的一个小山坡上,晒谷场是用石灰和黄泥搅拌铺平而成,呈长方形,主要是用来晾晒粮食。每年收获玉米的季节,晒谷场上便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生产队里收获玉米较多的乡亲都会来这里晒玉米。

晒谷场已被乡亲们划成一块一块的,每户人家就在一小块区域上晾晒金灿灿的玉米棒或玉米粒。父亲早就在晒谷场上找到一块地面比较平整、每次可以晾晒四五百公斤玉米左右的区域,并用木炭划分好界线,以免被别人侵占。父亲嘱咐我:“你负责晾晒晒谷场上的玉米,要每隔30分钟用谷耙子耙一下玉米粒。下午5点左右,晒谷场边上的树荫没有盖过我们家玉米粒之前,一定要趁玉米粒还带着太阳光的余热时把玉米收起来,装到竹囤去,用塑料薄膜把竹囤盖好。”面对堆积如山的玉米粒,我撇撇嘴刚想说,这么多的玉米,一个人怎么能管得过来呢?可想到父母亲顶着烈日在地里给黄豆苗除草的情景,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上午,太阳才刚刚爬过晒谷场边的木棉树梢,我就把覆盖在玉米堆上的塑料布或席子掀开,将堆放在一起的玉米粒用簸箕一簸箕一簸箕地铲开,然后用谷耙子均匀地把玉米粒耙开,摊在太阳光底下晾晒。到了下午,我先拿没有牙齿的谷耙子把玉米粒往中间耙,再用扫帚扫,等到把玉米粒都收拢成堆了,然后用一张张竹席和塑料布盖起来,竹席和塑料布边缘还要压上几块大石头,以防止被风刮开和玉米被露水浸湿。第二天,我会先看看天,如果天气晴朗,再用谷耙子把玉米粒耙开、耙平。一天里,我得每间隔30分钟用谷耙子将玉米粒耙出一道道耙痕,那情形就如同父亲在地里用犁头犁出一行行犁沟一般。直到脑袋被太阳晒得发烫,脚板也被玉米粒烙得像针扎的一样,全身经络仿佛都被烙通了,我才肯坐在晒谷场边的树荫下纳凉休息。

晒玉米是个慢工细活,倘若天气晴好,玉米粒晒上两三天就能晒干。但若遇阴雨天气,需等十天半月才能晒干。玉米晒干后就可以拌上石灰装入谷囤贮藏起来了。

晒玉米最怕的就是天气阴晴不定,南方七八月份的天气是孩子脸,说变就变,刚刚还骄阳似火,转眼便是急雨如注。乡亲们从祖辈那里学到不少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时至今日,我还清楚地记得大人们教我看云识天气的一些谚语,如:“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东虹隆隆西虹雨。”通常我们都会在风雨刚起之时火速抢收玉米,就如同战场上的战士们奋勇抵抗强敌一般,那场面可谓紧张又激烈。

记得有一次,原来还是晴空万里的天空,突然从村子西北边的天空飘过来一块一大块乌云。不一会儿,乌云就把整个天空都遮住了,天上的乌云越来越低,紧接着豆大的雨点便稀稀疏疏从天而降。

“下雨啦!”“收玉米啦!”晒谷场上的人们眼看天下雨了,都情不自禁地大声呼叫起来。在地里干活的大人们看到天气有变,马上扔下农具,迅速向晒谷场冲来。这时的晒谷场就如同战场一般,乡亲们在各自的阵地舞动着手中的工具,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争分夺秒地抢收玉米。一些手脚麻利、人手充足的家庭收完自家的玉米后并没有停下来休息,而是马上抡起扫把或木耙奔向还没抢收完的人家,热情地帮忙,直到整个晒谷场所有的谷子、玉米都抢收完了,才肯收拾工具,整理被雨点淋湿的衣襟,跑到附近的屋檐下避雨。

白天本来已累得够呛,到了晚上,为了防盗,我还得到晒谷场上去看守留在那里的玉米。傍晚,每当夕阳西下,夜幕悄悄降临山村,我便与小伙伴们相约来到晒谷场搭建“寢室”。我们先在玉米堆旁边用木条将防雨篷架成“寢室”的房顶,再在地上铺上一张晒谷用的竹席,上面垫上一张草席,接着找来细竹竿支起蚊帐,然后拿来一张旧毛毯折叠好当枕头,这样,一张简易的床就做成了。那时,我常常躺在晒谷场上望着满天的星星发呆,我想,如果天上的星星是金子做的该多好,那样的话,只要能把它摘下来,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所有的期待都能如愿了。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40多年过去了,如今家乡再也没有当年夏收夏种期间晒玉米这样热火朝天的场面。然而,那些艰苦却温馨的时光,时常萦绕在我心头,出现在我的梦中。因为那段时光教会了我: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和逆境,是人生成功的铁律。只有认识人生的苦难,从中发掘人生的美好,这样的人,才是真有长进的人,才是生活的主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正如明代思想家洪应明所言:“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则身心交损。”

新闻推荐

实施“115116”工程 “百色芒果”入选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本报讯(记者罗霞通讯员陈德豪)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2019年,百色市全年芒果投产面积达85.76万亩,总产量75.98万吨,总产...

田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田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