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临天下 “菌”子好逑 ——田东县印茶镇发展食用菌产业纪实
采收、买卖、品评……2017年入冬以来,田东县印茶镇群众为食用菌而忙碌和欣喜。
瞄准田东县食用菌市场“空当”,2016年,该镇率先在田东试种黑木耳,并一炮打响,由此该镇食用菌种植风生水起。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我们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实施精准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来抓。”近日,印茶镇党委书记林盛说,经过探索,现今食用菌产业异军突起,种植由3万棒跃升到30万棒,领跑脱贫致富路。
先行试点:“菌”子有约一个劲儿
龙贵村是个地处大石山区的贫困村,长期以来种植结构单一。拓宽群众的收入渠道,成为龙贵村“两委”亟待破解的课题。
一个偶然的机会,该村第一书记许秀秀发现种植黑木耳是个好门路。然而,没种过这东西,群众都不愿干、不敢干。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许秀秀率领村“两委”迎难而上,决定由班子成员和党代表创建村民合作社,率先吃“螃蟹”。合作社到外地龙头企业学习“取经”,到后援单位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争取资金20万元……
2016年9月,合作社腾出了4亩多的地,开始“试水”种下3万菌棒黑木耳。顿时各种冷语和猜疑不绝于耳。许秀秀为合作社鼓劲:“种木耳是新事物,群众的不理解乃正常反应。”
“这是样板,群众都在盯着,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合作社立下“军令状”,一个劲儿要啃下“硬骨头”。加湿,保温,防虫……每天,大家悉心照料着这些“黑宝宝”。20多天后,菌棒长出许多又嫩又大的“黑宝宝”,第一批木耳喜获丰收,这意味着一举成功。
让乡亲们心动不已的还有黑木耳干品市场价格高,每斤50元。4个月的生产周期结束时,合作社一算账:每个菌棒成本4元,产值6元,利润2元。大家为此欢欣鼓舞。
生产期间,乡亲们渐渐对种木耳有了较深的认识:它是“短、平、快、稳、高”产业;它劳动量不大,劳动强度低,技术要求也不算高;它与其它农作物不争肥、不争地、不争时,冬闲田地变为“冬钱田地”;它不用施肥,不用喷农药,是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这让父老乡亲吃了“定心丸”,也看到了新希望,纷纷申请加入合作社,打算跟着种木耳。
以点带线:“菌”子之交一鼓作气
龙贵村种植木耳喜获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该镇许多村屯群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示范典型具有强大的引路、带动效应,是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印茶镇镇长韦再天表示,该镇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多次组织各村党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去外地参观考察,开视野,长见识,取真经,壮胆子。同时,邀请区内外专家到镇里举办食用菌种植培训班。
由此,印茶镇食用菌产业大幕徐徐拉开。印茶村党代表韦绍辉是第一个“跟跑者”,大投资,大作为,后来居上。
2017年8月,韦绍辉租下立新村30亩田地,开启种植食用菌的模式。他筹资150多万元,先后建设了24个大棚,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此外,还配套建设了冷库、烘干房、仓库等附房。10月下旬,他买回5万棒的香菇和黑木耳,开始种植。20多天后,第一批食用菌采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让他踌躇满志。之后,他不断扩种,现种植20万菌棒。
“我要买10斤木耳,请尽快发货。”“明天送50斤香菇到我菜摊来”……笔者近日采访韦绍辉时,他的微信和电话接到许多求购信息。他说,他的食用菌主要供应田东市场和南宁市场,供不应求。不仅畅销,而且价高,木耳干品每斤50元;鲜香菇批发价每斤4元~6元,零售每斤约8元。
与韦绍辉一样争先恐后的还有僚坤村村民合作社。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资助10万元,僚坤村村干出资8万元,40户贫困户每户入股1000元,成立了僚坤村村民合作社,建立5个4000多平方米的大棚,于2017年10月下旬种下5万棒黑木耳。现今,长势和收入均不错。
作为先行者,龙贵村更是乘胜而上,大做文章,2017年建立3个1800平方米大棚,种植5万棒黑木耳。
韦再天还为创业者出点子、协调贷款、指导技术、提供信息等,帮助创业者申请上级涉农整合资金等。如此一来,龙贵村、僚坤村、立新村连成了一条食用菌种植带,成为一条熠熠生辉的致富彩带。
以线促面:千“菌”一发一往情深
砥砺奋“菌”,奏响“菌”行曲,打响食用菌产业大会战,力争种植食用菌达到80万棒……翻开印茶镇党委、政府2018年的工作计划,这些主题和热词“蹦跳”出来。
以线促面,是一道高坎,如何实现?“龙头抬起来,龙身才会舞起来,龙尾才能动起来。”林盛胸有成竹地说,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统一提供菌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质标准,统一产品收购,统一品牌销售,带动食用菌组织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管理,产业化发展。
“我领头,我抬龙头。”韦绍辉是田东县佳兴养殖农民合作社的“领军人”,多年来带领合作社规模化养肉猪,产业蒸蒸日上。得知镇党委、政府发展意图后,他自告奋勇,主动“挑大梁”。
年末岁初,天寒地冻。韦绍辉心里却燃起一把火,风风火火奔波着,以尽快抬起“龙头”。一是构筑品牌平台。开展食用菌商品注册、三品一标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成功注册了侬园穅田东黑木耳、侬园穅田东香菇,以扩大品牌影响力。二是构筑电商平台。开设网站、网店,组建电商营销队伍,发展电商和微商,以拓宽市场销售。三是构筑菌种平台。建立菌棒厂,利用稻草、玉米杆、木薯杆、杂木糠、木屑、糖厂滤泥等作为栽培食用菌主要原料,生产菌种,以解决购买难、成本高等问题。四是构筑大棚平台。在贫困村建立大棚,把大棚租给贫困户,减少群众投资成本。贫困户赊账种植,待回收产品,企业再扣除贫困户租金、菌种成本等。
与此同时,印茶镇党委、政府也积极向上级争取,力争有更多的帮扶政策倾斜向食用菌产业。一是争取让食用菌产业发展“挤”入田东县2018年为民办实事工程、菜篮子工程的“盘子”,二是争取把食用菌种植列入田东县2018年的“以奖代补”对象、小额扶贫贷款贴息对象和涉农整合资金支持对象。
食用菌大有“钱”途,“钱”景看好。印茶镇的食用菌产业让人满怀期待。
新闻推荐
本报田东讯今年以来,田东县印茶镇以实施“三大战役一大保障”和“肃纪”工程为契机,紧抓问题导向,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全面推行“联建同责”工作机制。突出问题线索排查。为进一步...
田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田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