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触角延伸到村屯 为农民提供好服务 百色市“农金村办”打通农村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
本报百色讯2009年以来,百色市抓住田东县作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契机,在全国首创建立行政村“三农金融服务室”,将金融机构服务触角延伸到村屯,为农户提供金融咨询和金融服务,打通农村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农金村办”平台将金融资源有效引向农村,解决了农户缺资金、贷款难等问题,取得明显成效。
推动“三农金融服务室”行政村全覆盖。全市1798个行政村均挂牌成立“三农金融服务室”,设立便民服务点。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在行政村布放POS机、转账电话等实现“村村通”,设立助农小额取款服务点达2254个,行政村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覆盖率达100%,群众在家门口即可办理存、贷、取等金融业务,农村支付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配备专业工作人员,由乡镇政府与当地银行机构、保险机构协商选定3~5名村“两委”成员、经济能人及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组成“三农金融服务室”成员,目前全市村级“三农金融服务室”工作人员达8900多人。积极开展金融知识培训工作,以农村商业合作银行为主要教学力量,组织涉农银行机构、保险机构不定期对“三农金融服务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开办农村金融夜校对村组干、贷款申请户、信息采集户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将金融产品、金融知识宣传、金融安全防范知识等送到农村。
完善“三农金融服务室”运作机制。一是由县级金融办、人民银行县级支行、银监办组织制定“三农金融服务室”相关工作制度,指导各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保险机构与“三农金融服务室”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内容及工作规则。二是明确银行机构、保险机构派出工作人员作为“三农金融服务室”服务专员,对“三农金融服务室”成员进行业务培训,指导开展相关业务,定期对接服务室人员收集贷款农户相关信息材料等。三是规定“三农金融服务室”成员不定期向农户宣传各项金融产品、保险产品,普及办理流程、惠农政策等内容,协助办理农户进行贷款、信用查询、资金使用情况反馈等相关业务。
构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平台。在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将行政村“三农金融服务室”作为信用创建的前置条件,推动“三农金融服务室”成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平台。在协助金融机构为农民群众提供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同时,承担协调组织开展全村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录入评级等工作。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已评定出“信用户”41.23万户和“信用村”597个。同时,“三农金融服务室”承担银行对贷款客户调查初审和信用评级后及时反馈贷款申请等职责,降低金融机构搜寻、筛选有关信息的成本,节约了农户办理贷款的时间,农户贷款办理时间从7天缩短到2天,贷款办理效率和群众贷款积极性得到提高。目前,全市通过“三农金融服务室”协助银行为6万多户“信用户”办理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累计超30亿元。
构建金融***服务平台。“农金村办”模式下的“三农金融服务室”,作为银行业机构服务触角的延伸,使金融机构实现全部行政村“模拟网点”全覆盖,可提供与物理网点类似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2016年以来,全市贫困村“三农金融服务室”全力协助农合机构开展贫困户信用档案建立和评级授信工作,确保扶贫小额信贷工作顺利推进。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县级农合机构已评级授信建档立卡贫困户16.62万户,完成贫困农户信用档案建立和评级授信两个“全覆盖”目标,评级授信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授信金额82.04亿元,全市农合机构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8.35万户,金额达41.19亿元。
推动金融资源与行政资源深度融合。一是通过设立“三农金融服务室”平台,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政府、村委的行政资源优势,将农民诚实守信的日常行为和相关行政审批与银行授信调查等内容相结合,实现了信息共通。二是促成金融资源与行政资源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公共服务和政、银、农、保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加大了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力度。如农商行依托服务室采集和过滤农户贷款信息,避免信贷工作人员对农户申请的贷款逐笔入户调查核对信息,有效降低时间成本、提高贷款效率、降低贷款风险。三是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通过开展信用体系建设、“送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引导农民增强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培养管理投资和风险意识,有效促进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如田东县自2010年以来,涉农贷款不良率均保持在1%以下,2016年有5个乡镇不良贷款率为0,守约守信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唐远程
新闻推荐
本报田东讯为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动态管理调整机制,使救助供养标准与物价上涨相适应,与相关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确保特困人员获得必需的社会保障,切实维护他们的生活权益,从2017年1月1日起...
田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田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