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山窝”开辟致富路 平果县海城乡定提村“产业出村”工作侧记 □黄程龙
“出门尽是下沟爬坡,种下一筐收得一萝。”这句顺口溜在平果县海城乡定提村广为流传。石山深处的定提村是平果县唯一的深度贫困村,全村共213户86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37户581人,贫困发生率高达70.55%。如何在石头缝里求发展,成为定提村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一声叹息,带来的是脱贫思路巨大转变
山多、石多、贫困人口多;地少、水少、接受教育少。定提村党支部书记吴安社在谈到全村面临“三多三少”的局面时,忍不住发出一声叹息。这一声叹息,道出了定提村人的无奈:深度贫困村向什么方向发展、该如何发展?
穷则思变。俗话说,靠山吃山,没有交通、区位、资源优势,就把眼光放出大山之外找准致富路子。2018年初,火龙果热销的信息让定提村第一书记秦先正眼前一亮——火龙果耐旱,成活率高,适宜石山地区大规模种植,3年便可高产,市场前景喜人。这不正是定提村发展的好路子吗?秦先正把这一想法跟村干部们进行了沟通,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经过反复调研论证,“产业出村”这一创新模式逐渐在村民们脑海中清晰起来。
所谓“产业出村”,即由定提村民合作社承包那海村伏运屯的火龙果基地,通过种植台湾大红软枝优良品种,在大幅提升村级集体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可带动多名贫困群众就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那海村是海城乡政府所在地,土地丰饶,长期以来困扰定提村发展的交通、区位、资源瓶颈问题迎刃而解。
一句承诺,带动的是奋战在前的“先锋队”
产业发展方向有了,摆在大家面前的首要难题就是怎么管、由谁来管、风险谁来担。在合作社代表大会上,“我是一名村干部,我来牵头负责。”定提村治保主任蒙仕京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让问题得到了解决。大家纷纷出谋划策,最后商定由蒙仕京负责火龙果基地的日常管理,由村“两委”负责统筹火龙果基地建设的前期协调和利益分配方案制定工作。
在蒙仕京的感召下,村干部们更加忙碌了。很快,租地工作、基础设施建设、人员调配、利益分配等工作同步推进,“产业出村”迈出了实质性的关键一步。
蒙仕京比以往更加忙碌。他整天泡在火龙果基地,带着一帮工人除草、剪枝、施肥,还要经常去附近的火龙果园参观取经。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以前杂草丛生的荒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火龙果园。
一片红火,带来的是群众脱贫致富好日子
集体产业基础在“管”,根本还是要靠“技”。定提村留守的大多都是老幼妇孺,劳动能力不强,且大多没有从事过火龙果的种植管理,不知道怎么管护,常常出现该剪的枝不剪,好枝当坏枝剪等情况,从而导致同样品种的火龙果产量比别村的少,听到蒙仕京的汇报,挂村领导杨通智彻夜难眠,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不能仅靠“冲劲”还需要“巧劲”。
为了解决技术问题,杨通智亲自带队到田东县百色市桂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点考察学习先进的火龙果种植管护技术;为请专家指导,杨通智常常往返于海城乡和平果县城之间。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基地把该县火龙果办公室的专家们请到了田间地头。在专家的指导下,村民们完成对台湾大红软枝品种施肥、除草、病虫防治、整形修剪、采摘等一整套培训流程。同时,在专家的帮助下,基地制订了一整套火龙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基地的农户从火龙果种植的“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
“通过县里专家的指导,现在我对火龙果种植的每一个环节都清清楚楚,等将来攒够了钱,我也要找地种一片。”在火龙果基地务工的贫困户吴法灵激动地说。吴法灵说出了和他一样在基地务工的22名贫困户的共同心声:每天80元至100元的收入,让他们对脱贫致富更有底气,而学到的一技之长,让他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憧憬。
如今,漫步在火龙果基地内,挂满枝头的果实鲜艳欲滴,翠绿丛中一片红火绚丽如画。基地内首批2万余斤火龙果马上就要上市销售。当了多年村支书的吴安社喜上眉梢,当年的一声叹息变成了如今的一声感慨:“‘产业出村\’,让我们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
新闻推荐
本报平果讯7月8日,在平果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吉祥小镇里,居民通过投票选举,率先在安置点完成社区总支部委员会、居民委...
平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