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小道”漫步
□刘玉民
终于,在结束了几个小时的旅途之后,我来到南昌近郊的新建,来到闻名遐迩的“小平小道”上。
能够到“小平小道”上去走一走、看一看,这也是我多年的一个心愿呢。
1969年10月,身处“文革”风暴中心的邓小平,被从北京“疏散”到江西。最初的安排是距离省会四百公里之外的赣州,周恩来亲自打来电话,南昌陆军步兵学校和新建拖拉机修造厂才被选中,并且成了邓小平人生低潮中的一片锚地。
住的是陆军步兵学校内的一座小楼,劳动就是拖拉机修造厂的修理车间了。每天,邓小平和夫人卓琳由保卫人员陪同前去车间上班,中午再由保卫人员陪同返回住地。步兵学校与拖拉机修造厂不过几百米,但中间隔着两堵墙,往返只能走邻近的一条街道,中间还要经过一个长途汽车站,时间长,安全风险也很大。由此,新建拖拉机修造厂“革委会”主任罗朋和修造车间排长陶端缙,带领一伙工人打开工厂后墙,在杂草和小树林中开出一条宽不过一米、长不过一公里的小道,专供邓小平夫妇上下班穿行。“小平小道”便由此诞生。
邓小平在江西“疏散”了三年零三个月,在这条小道上走了两年又十个月。这期间他风雨无阻,从没有过一次懈怠或延误。
把“小平小道”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或源头,有人或许会生出异议。可当我沿着“小平小道”漫步而行,看着崎岖不平的路面和路边杂生的花草树木,眼前浮现出当年的种种场景时,心中分明地感受到了一股潮涌和萌动。
任何伟大思想的形成都有其深刻、复杂、长期的酝酿过程,而这与创立者的经历有着绝大的关系。“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与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并且多年从事农民运动是分不开的。同理,改革开放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邓小平的经历紧密相连。而我们知道,邓小平十六岁离开家乡,十九岁参加旅欧共青团支部工作,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他领导过百色起义,出任过中央秘书长,与刘伯承等人一起指挥过千军万马,而后成为新中国的领导人之一。他的人生一直处在风云际会和辉煌之中。“文革”把他从云端摔落地上,无疑是一个悲剧,但却使他第一次真正走进社会底层和平民百姓之中,第一次以落难者和平民百姓的身份,去体验和观察中国的社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机缘。
在“小平小道”展览馆里我听到三件事。第一件事是,一次上班间隙,邓小平问陶端缙家里有没有坏掉的收音机,有的话可以让正在家中治疗康复的儿子“胖胖”帮着修一修。陶端缙坦率地说:“老邓,我一个月四五十块钱的收入,有四个小孩,有的还在上学,还有老人,哪有闲钱买收音机啊!”邓小平一怔,思忖了片刻才说:“我知道,像你们这样年纪的工人结了婚,成了家,生活是很困难的。可这不是哪个人一下子就能解决的,还是要靠发展生产。只有生产发展了,情况才能得到改善。”
第二件事,一次,同车间的庄师傅狠狠地打了孩子一顿,原因是那时家中十分拮据,全家人每月只能凭票领回的两块豆腐,被孩子不小心摔到了地上。看着庄师傅和孩子可怜巴巴的神情,邓小平心里很不平静,下班回到家里后感叹说:“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了,老百姓还过着这样的日子。难道我们干一辈子的革命,就换来这样的社会主义?”
第三件事,是有一次,陶端缙带着一位技术员,来到邓小平的工作台前试制新模具,那位技术员技术娴熟,不一会儿就完成了操作。邓小平看得高兴,就问:“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学的啥子专业?”技术员回答说自己是天津工学院毕业的,学的是内燃机设计和制造。邓小平点点头,赞赏有加地说:“技术是很有用的。”
我们不能说“收音机事件”“豆腐事件”就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源头,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两件小得不能小的事在邓小平心里打下了深刻烙印,为日后创立“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打下了厚实的根基。
我们不能说“技术员事件”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的培养只能靠教育”的理论起点,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件事有形无形中加深了邓小平对科技和教育的认知,为日后全力推动科技和教育的改革、发展蓄积了动力。
自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和知识的哺育,而行走在“小平小道”上的那些日子,也正是邓小平一生中难得的大量阅读的时期。在那里,他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也读中外历史、中外文学名著,那同样为日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备足了能量。
然而那时他唯有等待,除了等待,一筹莫展——此后不久,面对毛泽东的询问他就是这样回答的。好在命运给了他机会,人民给了他机会,历史给了他机会。于是,在离开“小平小道”的第三年,他大张旗鼓地领导了各行各业的“全面整顿”;在离开“小平小道”的第五年,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引领中国走上了一条通向富强繁荣的道路。
几近三年的忍辱负重,几近三年的与民同命,几近三年的苦苦求索,以及接踵而来的那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惊涛骇浪:“小平小道”就这样被写进当代中国的史册,写进了亿万人民心扉。
一条用炉灰渣铺起的乡间小路,走出了一代伟人;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的命运沉浮,演化成一幕幕翻天覆地的、民族复兴的壮剧。身处壮剧中间,只有二百多名工人的新建拖拉机修造厂消失了,原本把拖拉机修造厂当作“支柱”的新建县即如今的新建区,则成了高楼林立、城乡繁荣、文明昌盛的全国百强区之一。我想,即便搜遍人世间所有的诗书画卷,最美的童话或传说也不过如此吧。
新闻推荐
南国早报记者蒋文跃从2月7日开始,百色市民农琼与朋友连续多个夜晚为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制作爱心宵夜。从制作热乎乎的汤圆,到...
百色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百色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