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那股油墨香 □周一色

右江日报 2020-07-01 08:44 大字

一年一度高考季又到了,当年“百师大中文七八级”的点点滴滴又涌上心头。

这是我们给自己所在学校、班级的命名。“百师大”是“百色地区师范学校大专班”的简称,“中文七八级”是指所读专业和入学年份。当时学校建制还是中专,简称“百师”,如今已经升级为本科院校,更名为“百色学院”了。我们刚入学时64人编为一个班,命名为中文四班,到大二时分成两个班:四班和五班。大家感觉似乎从来就没有分班,直到现在,每次聚会都是一起,常常分不清谁是哪班。

当年入学时间是11月初。仅一个多月后,作为改革开放起点标志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们为自己的人生转折点竟然和国家大局转折同步而自豪。改革开放,思想大解放,带来了文学创作空前的繁荣,新人新作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文学发展的形态正是中文专业文艺理论课需要特别关注和研讨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是当时的读书条件还比较差,虽说学校也有图书馆、阅览室,但人多书少,文学刊物本来就是抢手货。学中文的,手头没有原作,对作品的研讨如隔靴搔痒难以到位。

于是,出于课程学习研讨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满足大家阅读的需求,班委会倡议,部分热心同学自愿参加,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刻钢板,做油印。估计现在的大学生见过刻钢板油印的应该很少了。那可不是轻松的活!蜡纸下面垫钢板,尖头铁笔在蜡纸上划,笔要捏得紧,下笔要用力,一笔一划,“喀喀作响,时间一长,就会手痛腰酸脖子僵。一篇几千字的小说,用课余时间一笔一画刻出来,得花费好几天呢。那几天里,无论是负责刻印的还是其他同学,大家都充满着热情和期待。往往那边还在进行中,这边已经迫不及待催问:“班长,什么时候发下来呀!”一旦印出来,等不及油墨稍干,也来不及装订,印刷时手上粘着的油墨还没来得及洗,就先捧来分发给大家一睹为快了。感谢那些负责刻印的同学,他们付出了辛劳,方便了大家。

这些八开油印纸张,固然不像正规书刊那么清晰美观,但它是我们同学辛勤劳作的成果,读来别有一番情味。当年曾在全国反响极大的“伤痕文学”代表之作,像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等小说,我们就是这样读到的。伴着浓浓的油墨香,捧读这些油印的小说,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作者创设的故事当中,随着主人公的身世浮沉或悲或喜。读完以后,默默收起那些纸张,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沾了一手的油墨也没有察觉,回想起来,那种情感体验在此前或此后的阅读当中都是少有的。相信那些自身经历也不同程度带有“伤痕”的同学,当年在阅读当中,也会如我心中五味杂陈波翻浪涌的吧。

后来,随着生活条件和阅读条件逐步改善,再也不用刻钢板来满足阅读的需求了,但我觉得这一段经历对于我们来说却意义非凡。同样的,“百师大中文七八级”,这个称呼于我们也有特殊的含义。“百师大”,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懂得,其实是取北京师范大学的简称“北师大”的谐音,其中带有一点戏谑意味。这自称,有身处条件简陋学校的自嘲,有身处特殊年代的自豪感,有对大家团结一致不分彼此共同奋斗的生活的怀念,更有对更高目标的仰望、向往和追求吧?再后来,我们同学有的在文艺界创作硕果累累,成了国家级省级名作家、名书画家;有的在政界勤勉工作成绩斐然,成了厅、处级干部;有的钻研不辍学识渊博成了大学教授,更多的在基础教育领域默默耕耘成为部门、单位、学校的主要领导或教学骨干,而他们的动力不正是来源于当年那种奋发向上,不懈追求的精神吗?

我爱“百师大中文七八级”,我怀念当年那股油墨香。

新闻推荐

周异决会见朱坚和一行

本报讯(记者刘彩强)6月22日,市长周异决会见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坚和一行,双方就深化合作进行...

百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百色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