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有业有奔头 右江区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纪实

广西日报 2020-06-11 07:09 大字

本报记者凌聪通讯员杨来

“告别大石山区搬到新家后,我在物业公司当保安,不仅收入稳定,还能陪在父母孩子身边,感到很满足。”6月8日,在百色深圳小镇刚巡逻完的搬迁户杜国仙说。

右江区共有百色深圳小镇、迎龙“老乡家园”和汪甸瑶族乡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安置5125户2.1万余人。该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设置服务站点、优化社区管理、开展就业培训、发展特色产业等举措,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加大后续帮扶力度,确保贫困户稳增收、有奔头,实现可持续发展。

A家门口享受公共服务

住进“老乡家园”的新家这几年,搬迁户李常彪看着周边设施不断完善,觉得很舒心:“没搬出来之前,看病和送孩子上学都要走很远的路,现在方便多了。”迎龙“老乡家园”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周边两公里范围有火车站、汽车站、商贸城以及中小学、医院等,搬迁群众享受着与广大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右江区迎龙中学、迎龙第二小学和汪甸民族中心小学是新建安置点配套学校,可容纳学生6780人。该区多渠道筹措资金,为搬迁户子女配齐教学设施和教师,并实施“学业”扶持项目,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前教育学生和在校大学生,确保贫困家庭学生“能上学、不失学、不辍学”。

在加强社区服务和管理方面,该区打造“线上、现场、上门”立体服务平台,满足居民不同需求。依托安置点便民服务大厅、党群服务中心和互联网平台,为居民提供政策宣传、法律咨询、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体活动等线上线下服务;引进或建设平价超市、小菜场等经营场所,提供现场服务;针对年龄大、行动不便的群众,采取志愿者上门服务的方式,解决他们的困难。

目前,该区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基层组织、自治组织同步推进的原则,在3个安置点成立基层党委1个、党支部2个,群众民主选举“楼栋长”“党员中心户”,形成“社区党组织-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管理体系。此外,从机关单位中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安置点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和挂点联系干部,解决产业发展、稳岗就业、社区管理、社会融入等后续发展问题,稳步推进后续帮扶工作。

B实现一户一人就业

就业是使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城市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该区组建就业扶贫攻坚小分队,依托各安置点就业创业服务站点开展精准培训、就业创业帮扶,实现搬迁户就业创业指导培训全覆盖。同时,创建6个创业孵化基地,引进一批企业和创业人才,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

“我们充分发挥组织部门职能优势和作用,动员4000余名党员投身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该区党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党建引领、企业带动、群众点单、跟踪负责”的形式,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等措施不断拓宽就业渠道,“点对点”帮助搬迁群众返岗务工。

右江区后续就业扶持的重点项目——“老乡家园”仓储物流园已经投入使用,该园区引进多家品牌汽车销售服务企业和口罩、皮具、服装、玩具、电子加工等扶贫车间,共提供1075个就业岗位;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创办就业门槛低、工时灵活、订单有保障的扶贫车间,助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目前,该区协调帮助17家就业扶贫车间全面复工复产,并落实带动就业补贴、稳岗补贴和“以工代训”补贴等政策,巩固提升就业扶贫成果。

百色深圳小镇是由深圳对口帮扶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近两年已陆续安置超过1万名从百色各县区搬迁而来的贫困群众,2019年5月交付右江区管理。今年来,右江区通过“园区需求”解决一批、“劳务输出”转移一批、“扶贫车间”吸纳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自主创业”带动一批的就业扶贫模式促进稳就业。

目前,该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家庭实现“一户一人就业”的目标,共有7300多名搬迁群众上岗就业。

C发展产业共享红利

在右江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汪甸瑶族乡,搬迁安置小区的群众在家门口的“幸福田园”勤劳耕耘。“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习惯以农业耕作为生,我们投资征用300多亩水田,建设安置小区后续产业发展基地。”该区主要领导介绍,田园的建设、运营由当地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负责,按照“每户1亩地免费用3年”的原则,承包给搬迁户进行耕作和管理。近年来,“幸福田园”每亩地年产值约1.3万元。

该区迎龙“老乡家园”科学规划集中安置点商业配套设施,以金融扶贫的形式,将小区商业部分商铺及配套设施等产业股量化分配给搬迁户,搬迁户每年按净收益的一定比例进行分红,让搬迁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红利。目前,“老乡家园”的搬迁群众人均获得商铺及相关产业收益分红500元以上。

百色深圳小镇附近,规划建设占地3万亩的深百产业园正在建设中,该园区将发展加工贸易制造业、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及电工器材制造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食品制造业、配套服务业、大健康产业等,建成后可吸纳劳动力8万人就业,帮助搬迁群众实现致富有产业、就业有岗位、增收有门路。

该区通过调整产业奖补门槛、提高产业奖补标准、简化奖补程序等措施,全面落实产业奖补政策到户,鼓励和引导广大搬迁群众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及时恢复和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小经营“四小”产业,实现每个安置点都有一个主导产业的目标。

新闻推荐

退而不休 余热生辉 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市政协原副主席黄桂宁 □本报记者 卢 茜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和黄桂宁交谈,你会发现这位70岁的退休干部头脑清醒、元气满满、神采飞扬。他常年奔走学...

百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百色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