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区夯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

右江日报 2020-04-13 08:53 大字

本报右江区讯“告别大石山区搬到新家后,我又在党组织的帮助下顺利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在物业公司当保安,不仅收入稳定,还能陪在父母孩子身边,我感到很满足。”近日,在百色深圳小镇巡逻完毕的搬迁贫困户党员杜国仙一脸幸福地告诉笔者。

这是右江区夯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一个缩影。目前,该区共有7300多名群众搬迁到新家后找到了工作,全面实现“一户一人就业”目标,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当前,右江区共有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贫困户5125户21492人,其中,百色深圳小镇作为深圳市帮扶百色市的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重点示范工程,安置来自9个县(市)的搬迁对象。为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保障工作,该区搬迁安置点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筑牢一个核心,完善组织体系。合理设置基层党组织,按照“应建尽建、不留空白点”的原则,在3个安置点成立基层党委1个、党支部2个,把搬迁户党员统一纳入安置点党组织管理。以片区或楼宇为单位成立党小组31个,在搬迁党员中推选“党员中心户”63名,形成“社区党组织—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加强自治组织建设,按照安置点规模大小,单独组建安置点社区1个、成立村(居)名小组5个,统一纳入辖区行政村(社区)管理。积极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在安置点同步建好配齐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形成以党组织为引领,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相融合的“网格化”组织设置模式。

建强两支队伍,优化先锋力量。加强安置点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推行搬迁群众自治,通过民主直选,由群众选出自己的带头人队伍,切实增强主人翁意识,为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提供队伍保障;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员群体结构复杂、新组建党组织班子党建业务知识“零空白”的实际情况,从机关单位中选派14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安置点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和挂点联系干部,驻点开展帮扶工作,努力提升安置点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

强化三项保障,夯实工作基础。强化阵地保障,将党组织活动场所和公共服务场所建设纳入安置点建设总体规划,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确保基层组织组建后能正常开展组织活动;持续优化安置点公共服务,做好面向搬迁群众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教育、政策宣传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逐步实现搬迁群众“办事不回村”的工作目标。强化经费保障,按照“政府统筹、财政兜底”的方式,将各安置点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和“两委”干部、小组长的报酬等待遇列入财政预算,确保与现行村(社区)干部、小组长报酬待遇同等标准、同步落实。强化人才保障,注重将易地扶贫搬迁中涌现的优秀分子、创业带富能人等及时吸纳进党组织,把优秀搬迁党员纳入安置点“两委”班子后备干部培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安置点选聘了4名年轻的社区工作者,进一步充实安置点工作力量。

建立四项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建立共享共建机制。安置点党组织积极联合物业公司、医院、学校等单位组建联合党委,推行“圆桌会议”制度,采取“五联”模式,整合资源力量共同抓好安置点管理和服务。建立党员网格化服务长效机制。将每个安置点合理划分为若干个服务网格,把全部党员划分到网格中,每个网格设立网格长1名、网格员1~2名,党员经常在所负责网格内走访群众,了解群众需求,化解矛盾纠纷,开展为民服务。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健全完善领导联点、干部联户、贤能帮带等帮扶机制,建立党员“一帮一”“多帮一”“一帮多”结对联系制度,扎实推进搬迁群众后续帮扶工作。建立就业帮扶机制。通过“党组织引导、企业提供、群众点餐、党员干部跟踪负责”的形式,累计开展扶贫技能培训班34期,组织培训群众2500余人次,创办扶贫车间3个,共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2900多个。□黄清孝杨来

新闻推荐

右江春播正当时

水田里来了“兵”哥哥。妇女不怕“千斤担”。希望的田野。连日来,右江区乡村随处可见农业技术人员、民兵...

百色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百色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