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路 □闭祖宝

右江日报 2019-08-30 08:57 大字

日前,历时三年多的凌田二级公路路基全面贯通并大部分压了隔热层后,从家乡朝里驱车到凌云县城只用30多分钟,去田林县城也就40多分钟,家乡逐渐形成半个小时经济圈,这是前人想都想不到的。

从我懂事开始,也就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家乡没有一条通乡公路,有的只是小路和山路。从家乡往凌云县城,需爬过一座大山到岩班坳(地名),后下坡到蒙沙河边那六(村名),再沿着蒙沙河沿岸往下走,大约六七个钟头才到泗城镇上洪村,即现在的城南片区。当时凌云县城是七天一圩,每到圩日,家乡人得头一天准备好要拿去卖的东西,木方、木板要提前几天前系好,尽量晾干,以减轻肩挑马驮的重量。由于是半夜行程,需火把、手电筒等照明,火光点点,从山脚到山坳,伴随着赶马声,招呼声,沉睡的山谷,倒也热闹。由于要卖了东西才买东西,逛街、吃粉什么的,尽管怎么赶,都是两头黑。实在赶不了,才找旅社或亲友家住下。

记得1982年暑假,大哥头一天翻山越岭到田林利周爱善村亲友那里,先拿来20个簸箕,当时那里盛产手工编织的簸箕,承诺卖出后才付本。为了减轻大哥的劳累,第二天我挑8个,每头4个,大哥挑12个,早早就出门,顺蒙沙河边山路走几个钟头,中午约1点才到达泗城。由于来得太迟,又不懂在哪里摆卖,我们在中桥头摆了近三四个钟头,才卖出六毛钱一个的17个簸箕,接近下午五点钟,我们才收摊。要返程是不可能的了,为了节约三角钱的旅社住宿费,兄弟俩走回到镇洪村上洪屯外婆家借宿。

第二天在返回的途中,到了那捞与那六跨河中的那段河中,河水虽不大,顺走没问题,返程是逆行的了,我挑着剩下的3个簸箕踩上一个滑石,一不小心摔倒,这一跤导致连人带簸箕被河水冲倒,幸亏一起返程的同村同路的爷铁(尊名)扶起,不然我就成蒙沙河的水鬼了。

从家乡往右方需翻个岩七坡,走约8个小时崎岖的山路,才达到右江区汪甸圩。汪甸圩虽然远了点,但木条比其它地方每根要多卖得几分,芥兰菜更是便宜,他们那里拿来喂猪的,我们这里就拿来作过年菜,所以每到农历腊月,都见乡亲们肩挑马驮,翻山越岭,拿着木条往汪甸圩赶,回来都是带芥兰菜。

往北走,沿着弯弯曲曲的河流逆流而上约15公里后,爬上一高坡到岩那仰(地名)后,朝下看就看见利周的那伏村,一直沿襄老坡往下走,到山脚的利周河,再沿公路往下走几公里,才到达利周圩,全程要用7个小时以上。婆婆家在利周街上,小时候,朝里往返利周,我不知尝到别人尝不到的多少苦头,只能深藏在童年的记忆里了。1990年利周街婆婆家老屋年久失修,需要检漏,为了节约开支,父亲要求我们几兄弟从家乡朝里扛杉木条去,我邀上常来我家住的朋友卢山聪一起,轮流扛木条,经过8个小时的艰难爬行,才把那根木条扛到婆婆家,现在回想起来,艰辛难以想象。

顺着朝里河往东走,沿着河流走约8公里后,往右爬个岩联坡,再往左边山道走,下了坡到山脚,就是伶站瑶族乡那留村,快走也要6个小时。往左顺着河边走约10公里,才到下甲乡双达村百色至乐业老泥砂公路那满站,再沿着公路走12公里才到下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到下甲中学读书,从家门口到那满那段路,足足有13道河道,遇到丰水季节,为避开河流,翻山越岭回家拿米的辛苦历程,至今仍记忆犹新。

往前方河道是多点,但只能沿着河流才能到唯一最近的公路下甲那满站。那时,生产队为了有一点经济收入,每每夏末初秋,队里发动男劳力,上山伐树木,剥皮后切成6米一条的圆木,选年轻力壮的男子,分队分组,每组再分为五个小组,一组放木赶木,让圆木顺着河流往下走,因河道大都是乱岩坷,且弯曲不定,有两个小组的人走河两边,每人手拿一小木棍,上面的人用手推放圆木,走两边的人则拉开距离,若有木头被石头或弯道卡住,两边的人就用木棍或动手橇开圆木,让圆木顺着河中心流去,另一小组可说是打前锋,他们顺着河水一路走一路清理河中的乱石、杂物等障碍物,以便河水顺畅,圆木顺流。另外一个小组是负责后勤,又是前战,他们根据流程,中午该到哪里,傍晚应到哪里,会在那里煮好饭菜和搭简易帐篷等着赶木的人们,当然也顺便设计障碍物,让木头集中停留。顺畅的也得三四天,慢的要有五六天,才能到达那满河边临时码头站。由于木泡上一个星期的水,待一两天稍干后,才能找马车把圆木拉到上面公路边,再找货车运到县城森公站,让木材公司检尺方数,得到钱后才能舒口气。往往赶一趟木来回都要十天半月。

曾几何时,地处深山,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是家乡的代名词。

1984年11月,家乡的朝里大队从伶站公社分出来,成立朝里瑶族乡。一个乡政府都不通公路,当地党委、政府怎样引领群众奔富路?“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成为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共识。要致富,先修路。1985年7月,县委、县政府利用粮棉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建设下甲那满至朝里公路,在县委、县政府及建设指挥部的组织领导下,在下甲、朝里两乡党委、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两乡沿线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配合下,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1986年9月终于修通下甲那满到朝里瑶族乡政府所在地的四级泥沙公路,全乡12.5公里,终于打通了朝里通外界的通道。

那时,村上还没通公路。干部下村屯,稍近的可早出晚归,有的村屯,来回得两三天,远的村屯来回要用一个星期。1998年6月乘着村级公路建设大战会的东风,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发动各村屯群众,派出工作组,以村为单位,以屯为接头,按组来定界,以米划农户,经过全乡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1998年底,全乡6六个行政村终于开通通村五级公路。

2005年凌云建设玉洪经朝里到伶站沿边的西南公路,把玉洪的力洪,朝里的兰台、六作、九联、平塘,伶站的平兰连接互通,2014年全线进行了硬化。2015年开通朝里经洋囊到县城,2016年进行连接硬化。2017年提级硬化朝里交界九联村岩联经那留村到伶站。2018年底全乡实现屯屯道路硬化。目前,连右江区汪甸跨县区公路提级接近尾声,年底完成硬化;到时,到汪甸也只需40多分钟。

时至今日,通乡有二级公路,连村通屯硬化路,跨泗城,连玉洪,通伶站,穿下甲,接利周,串汪甸;公路四通八达,昔日交通闭塞死角的瑶乡,如今交通路网密织;缩小了家乡与外界的差距。路通、人流通、物流通、信息通、财源通。瑶乡人民依托交通的便利,劳务输出,调整结构,发展产业,各显神通,逐步富裕起来的民众纷纷装扮自己美丽的家园,几年间,一栋栋民楼,一个个新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随着交通事业大发展,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生产生活得改善,瑶乡民众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地处深山朝里乡,背断篓带日月长,崎岖羊肠陡坡道,如今公路四通达”。是的,七十年的沧桑,七十年的巨变,七十年的回眸,过去,敢都不敢想象的家乡路,如今,在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惠民政策引领下,终于变成现实。交通大发展,出行之便利,有力印证了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有道是:瑶乡开通二级路,莫愁产品没销路,路通人通财气通,致富奔康笑融融。

新闻推荐

右江区建立514个污染普查名录污染源点位

本报右江区讯今年以来,右江区扎实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已建立全区污染普查名录污染源点位51...

百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百色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