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情思 □闭祖宝

右江日报 2019-01-17 09:07 大字

盘山而砌,一米方石,干砌的石阶上,蓬隙草间,有的石块已凹陷,暗黑石阶,略有马蹄印痕,环长约4里,绕到朝里那汗山分水岭顶上,这就是凌云“茶马古道”。古道历经沧桑幽远,行走在古道上,让人惊叹前人的智慧,抚今思昔,感慨世事变迁,胸中激情澎湃。

认识这条古道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事。那年跟随几个伙伴到现右江区汪甸各漏走亲,当时是夏季,时有阵雨,我背着遮雨薄膜,一路爬行,山脚有梯田,梯田部分古道由于瑶民们生产穿梭及牛马蹄踩跺,石阶呈灰白色,但很整齐完好。进入山林,由于树木遮荫,石阶大部分呈暗黑色;断断续续一直延伸到山顶。之后也走过几回,感觉好奇,作为山里人,我走过不少的山路,感觉这山路和别的山路不一样。

以前泗城州(府)管辖到“三林”,当时没有车,也没车路,只有马路,官吏出行或到各地巡查,只能抬轿或骑马,为便于出行或到各地巡查,官府让民众开避马路,而到西南方向的汪甸及“三林”最便捷的通道是过蒙作乡(今朝里)经汪甸上“三林”。在朝里通往汪甸需盘旋环绕翻越一座海拔约1500米的山坡岩七坳(地名)。据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叙述,清朝时,汪甸有一姓周名家霖的人到邕州应考,中了七官司之衔,被派到泗城府任府官。当时,汪甸有一个势力大的李姓人,很不服周家霖,便跟在泗城府做府官的周家霖打赌,称若周家霖能用石块铺宽1.5米,长约2000米左右石阶,从通往“三林”最便捷的通道——蒙作乡那汗(地名)山脚到岩七坳的山道,李家则用布匹和把谷从汪甸的尾冷铺至岩七坳连接。当时,泗城府官员从泗城府到汪甸、“三林”等地最便捷的通道正是从现蒙沙经朝里过那汗后坡岩七坳走出,此坡很陡很难走。周家霖认为,若能铺上石块,铺成一条石路,骑马送信、抬轿倒也方便,既方便官员,也方便民众,是个善举,何乐而不为。于是,周家霖拿出大量银两,发动大量民工、石匠,从朝里河搬运石头,肩挑马驮,经过几个月时间,就从那汗山脚铺砌石块到岩七坳成石阶道路。而汪甸的李家称用布匹和把谷从尾冷铺到岩七坳,尽管动用一切也只能铺到半山腰,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解放前至建国初期,这条便道一直成为凌云官员及周边广大民众来往汪甸、“三林”等地最便捷的通道。人们称为“茶马古道”。

前些日子,我邀上凌云摄影协会的摄友们专题探秘这条“茶马古道”。近十年来,由于交通建设的发展,通乡跨县路不断完善,几乎没人走这种山路,这条古道便杂草丛生,树木掩着。我们伴着沥雨,在一边当前导一边挥刀砍杂草的当地村民的引路下,一路前行,在密密麻麻的杂草丛中寻找古道遗迹。以前只是行走,这次是探秘,我们一路走一路寻思,不时停下脚步,有时弯下腰看石块石阶,看人走路痕,看马蹄印迹……一路有说有笑,有拍有摄,在微信上与朋友分享。走在这幽远古道,踏着这石阶,眼望着这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下的残垣断壁,眼前仿佛呈现出古人肩挑马驮,砌石轮锤,挥汗如雨的劳动场景;那马蹄声,那卸驮声,那轮石锤声,那吆喝声,那马啸声仿佛在风中飘荡……

踏着这幽远古道,走进茂林修竹,不时山涧溪水,路边各种山花野果,让我们目不暇接。有的摄友走累了,有要折回的念头,而大家怀着对古道的向往,还有路边美景的诱惑,虽然有点累,但还很激情。古道两边的树木花草全是自然生长,枝繁叶茂,山花朵朵,野性十足,藤蔓是密密麻麻的,给人留下的是生生不息、生机盎然的气势。古道在茂密的树林间盘旋而上,它时弯时直,有斜有陡,最难走的是顶上一段,基本不见路痕,但也难不倒雄心勃勃的摄友们。经过大家约一个半小时的艰苦爬涉,终于上到山顶。“哇,分水岭那边就是右江区地界,山脚就是汪甸的尾弄村。”上到山顶,有人高兴地说道。正要合影留念时,有位赶马驮的瑶民沿着跨县公路走来,几位摄友异口同声地说道:“可谓是‘茶马古道’啊!”

虽然年代久远,行人改道,马驮踏坏,有的为了便利,甚至把“古道”石条搬作他用,致使“古道”残缺不齐,但这条“古道”曾经是古泗城洲(府)与“三林”及周边地区经贸往来的交通要道的历史,是不会被世人忘记的。正所谓:“山叠嶂,水含情,好奇探秘古道行,世事沧桑几百年,仿佛看到人流连。昔日繁忙古道上,今存残垣断壁肠,谁见远古兴衰事,岩七坳上岩七谈”。

新闻推荐

危化品车超员侥幸上路被交警严查

百色新闻网百色1月16日讯(通讯员?黄朝丹?杨柳丹)为严厉打击大型货车超载超限等交通违法行为,百色交警高速三大队积极开...

百色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百色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