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出名”才和谐美丽
“喂!喂!喂!”“……”你对着一群人喊了半天,结果无人理会。生活中常遇到这样的尴尬。何故?缘于你没有叫出对方名字。日前,一位到贫困村挂职锻炼的朋友谈到体会时颇有感触地说,叫得出名才唤得动。
细加思量,此中蕴藏着群众工作的深邃道理。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鸟儿尚且知道以声唤朋,况乎是人!希望别人叫得出自己名字,是期盼得到认同、尊重,是一个人追求自我价值的本能心理。记住与被记住,是认同和被认同的前提。
毕竟,受社交范围和记忆禀赋等因素影响,人的一生中所能记住的人和事相当有限,除了亲戚、朋友、同乡、同学、同事等故旧新交,其余稔熟于心的名字并不多。再说,有些人和事并不用记,也不值得记,如此倒也省心。问题是,一些人却把原本不该省心的省心了。
比如,百色市纪委近日通报了三起脱贫攻坚工作履职不力的典型案例,当事者或因虚报贫困户收入而无法精准施策、或因工作疏忽将非贫困户列入贫困户造成“鸠占鹊巢”、或因长期不进村入户帮扶导致结对联系名存实亡,分别受到严厉处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冲刺关头,上述三人竟然不长“记性”,将扶贫责任高高挂起,未免太过“省心”了吧。
确实,人需要长记性。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实际上,“叫不出名”很多时候不是记性问题,是认识问题,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是责任担当不够。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在于是否上心。
话说笔者文初所提那位朋友的经历:新来乍到,他便开会动员村民规模种植火龙果。但任凭他台上说得口干舌燥,台下仍无人响应。过后他冷静一想,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自己连村民的名字叫不出几个,怎么喊得动他们?于是他调整思路,在调查研究上下足功夫,挨家挨户摸清情况,特别将每个村民的名字和人具体地对上号,烂熟于心,与村民打交道时不再“喂喂喂”,从而拉近了彼此间心里距离,群众感到他是真心实意为他们着想。继而他发挥党员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很快打开工作局面。
群众工作得讲究方法。“叫出名”的隐喻还在于,要有“几把刷子”。比如,针对农村召集开会难的问题,前几年一些地方村干采取会后“撮一餐”的办法吸引群众,屡试不爽,但现在这一招数已经失灵。究其原因,一是近年来严禁公款吃喝,政策风向业已转变;二是如今很多农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他们不再动心于“一顿之约”,而要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面对新问题,百色市一些有条件的村干部因势利导,他们利用互联网建立QQ群、微信群,让更多的村民(包括外出务工者)加入其中,并将一些会议“搬”到群里召开,大大方便了群众。村干部还随时将国家“三农”政策发布到群里,便于村民及时了解知晓,从而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如何“喂喂喂”,不复“累累累”?“叫出名”的深意更在于,名的背后是利。名字不是空洞的符号,其中暗藏着普通百姓对民生、权利、幸福的诉求和追求。群众利益无小事。每一个名字都不能可有可无。从当年“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到如今“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无不需要激活中华民族每一个公民名字背后的精神密码。从这个意义上说,记住名字,才可能“共建共享”;叫出名字,才谈得上“和谐美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韦洁)12月12日至13日,自治区质监局监督处处长钟永明率自治区实施质量强桂战略工作绩效指标考评组到百色市开展现场考评。12日,市政府召开考评工作汇报会,汇报百色市实施质量强桂战略工...
百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百色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