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们永远在路上 ——百色媒体人记者节说“记者”

右江日报 2017-11-08 01:16 大字

11月8日是第18个中国记者节。记者节和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中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对于记者来说,生活早已融入工作,工作也早已渗透于生活,只要有新闻发生的地方,就能看到记者的身影,“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常态。在这个属于所有新闻工作者的节日里,百色媒体人依旧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运用手中的笔和话筒传递社情民意,记录时代的发展与变化。11月7日,百色媒体人畅谈了自己对记者这个职业的感悟和体会。

蔡明是《百色早报》的记者,从事记者工作已经9年。9年的记者生涯,蔡明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成长为百色知名记者,在《百色早报》开设有个人专栏《新闻蔡跑》,时刻关注着百色人民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他说:“从事记者好几年了,我深深地理解了记者这个职业的责任。带着一份责任,我始终关注着我们身边的各种弱势群体,他们也许是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也许是一名投诉无门的受害者,也许是一名遭遇不幸的求助者。我耐心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悲欢,然后形成文字。或许很多时候我们记者真的没办法帮他们解决什么问题,但是只要能给他们传递一份关注、一份温暖,我觉得就有意义了。”

“记者这个职业在鲜亮的外表下,最真实的内涵就是责任,尤其作为一名时政记者,要做好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传达者,要做好社会好声音的传递者。”因岗位调动,今年4月,从时政记者调到时政编辑岗位的李晓红,谈到自己进入媒体行业以来的工作经历,感触很深。做记者时,每次采访,她都认真做好笔记,确保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传达到位。采访结束,她都会第一时间赶回报社,争取尽早把稿件写好。做了编辑,她经常要上夜班,有时候甚至熬夜到凌晨两三点。身份虽然转变,但她始终铭记“责任”二字,传播好主旋律。

在这个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右江日报社也在不断地探索和进行创新,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对重大主题宣传报道通过百色在线客户端做了多次直播。参与直播的新媒体记者阮晓宁说,每一次直播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她不断地学习提升,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力争在每一次的直播中都能为读者奉献最好最真实的内容。

周小静是百色市广播电视台一名资深女记者,从业近10年时间,从最初的一线记者到现在的栏目制片人,采访、写稿、做节目,对她来说都习以为常。她说:“记者这个职业,让我每天生活都充满活力和干劲,每做完一期节目,看着自己的团队一起努力做出的新闻能按时按质呈现给观众,心里就特别有成就感。”民生无小事,采访报道的每一条新闻能得到观众的期待和肯定,就是对新闻记者工作的最大认可。记者节,周小静还是要坚守岗位,确保节目的安全播出。记者也是普通人,有着最朴实的情感和愿望,也同样承受着来自家庭、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压力,她希望,大家能对记者多一份理解和支持,她也将不忘初心,继续在新闻战线上奋勇前行。

陈苗,“90后”,同样作为百色市广播电视台一名女记者,她虽然年轻,但资历却不浅。从事广电事业5年多,她一直满怀激情,走过了许多从未走过的路,感受到了很多不一样的风景,认识了各行各业的朋友,用手中摄像机记录百色发展的历史瞬间。她说:“我是个闲不住又喜欢做事情的人,喜欢出镜,喜欢出差还喜欢拍摄。哪怕有时候身体很疲惫,但只要一到新闻现场,就像打了鸡血式的兴奋。”脚板底下出新闻,源头活水在一线。新闻记者只有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感受才会最真,也才会写出群众喜闻乐见、引人深思的新闻作品。很多人说做媒体很累,陈苗却说:“我们可以在累中找到快乐,当写好一篇稿子,编好一条新闻之后,那种成就感远远超越了所谓的累。”

在信息传播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新闻工作者职责愈发重大,也被社会各界寄予更多期望。但无论工作环境如何变化,永远不变的是新闻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职业品格,是造福人民、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职业担当。

新闻推荐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市人大机关党组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会 部署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思路和举措

本报讯(记者卢茜)11月3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市人大机关党组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会,专题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中研究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思路和举措。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韦瑞灵主持...

百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百色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