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种果 山下种蔗 水里养鱼 阳圩镇走出一条立体种养生态脱贫路
本报右江区讯右江区阳圩镇距离百色城17公里,是百色水利枢纽移民大镇,也是右江区重点扶贫乡镇。该镇山多地少,基础设施薄弱,贫困程度较深,全镇贫困发生率为4.85%,而仅库区周边六丰、华村、阳圩等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91户670人,占全镇贫困人口25.53%。
面对贫困,阳圩镇没有退缩,除了动员群众山上种植芒果,平地种植甘蔗外,还积极利用百色水库做文章,打起了网箱养鱼的主意,经过近几年探索,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山上种果,山下种蔗,水上养鱼”的生态扶贫新路。
六丰村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村。“辖区内库区面积大、水质好,且交通方便,销路有保障,发展网箱养鱼得天独厚。”村民宋玉军说。
说起最初想养鱼的念头,宋玉军还有一个小故事。自百色水利枢纽建成后,他家几乎丧失了所有的土地,受淹土地面积达50亩。正在他对今后发展迷茫的时候,当地政府走村串户积极动员乡亲依托库区发展养鱼,抱着试一试的念头,宋玉军开始念起“养鱼经”。2013年,他的网箱养鱼收入达50多万元,成了该村养鱼收入最高的人。
养鱼有钱可赚,库区周边的许多乡里乡亲隔三差五、三三两两纷纷前来主动来学习养鱼经验。村里也看准了火候,组织发动成立了第一家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慢慢地,“抱团养鱼”逐渐成为当地流行的风向标。
“放着那么好的水资源不利用,那就是等于放弃了发展的机会!”同样是库区村屯的阳圩村村民黄海军微笑地说。原来,黄海军通过考察,发现养鱼有搞头,于是也毅然加入了养鱼行列,从最初的4个网箱发展到现在的200箱,年产成鱼40万斤、产值200万元,成了当地有名的养殖大户。
“一年能挣5万元,我以前连想都不敢想。”村民谭振超笑着说。华村村贫困户谭振超,家有5口人,由于父母常年患病,孩子又读书,全家陷入困境。去年,他通过无息贷款10万元和区里的“双千”资金搞起了5箱网箱养鱼。短短1年,就有了5万元收入。
和谭振超同是贫困户的六丰村村民黄玉高一家5口人,老母亲已无劳动能力,一个孩子读中职,另一个孩子属于一级残疾。为了挣钱,他和妻子起早贪黑,可收入依然不高。去年他家通过5万元政府贴息贷款入股养鱼合作社,一年分红就有3000元,同时合作社又聘用他为管理员,月工资2000元,日子比以前好多了。“靠着家门口的水资源发展养鱼,又加入合作社,收入高了,生活更有保障了。”黄玉高说。
在阳圩镇库区,像移民群众宋玉军、黄海军、谭振超、黄玉高一样利用库区资源发展网箱养鱼的人不在少数。
如今,全镇养鱼合作社已经发展到了5个,建成标准化网箱养殖基地3个,共有网箱6300箱,年产量9500吨。主产罗非、建鲤和大口鲶等,产品远销广东、云南、南宁等地。
此外,阳圩镇还依托库区水面百洋公司和益众公司2家龙头企业和5个网箱养殖专业合作社,计划在华村实施库区产业扶贫示范项目。项目规划占地53.24亩,规划建设综合服务区、日常便民服务区、餐饮服务区和渔业交易区,主要实施服务中心、网箱加工基地、生产码头、渔业交易平台、道路硬化、绿化景观、给排水等建设,总投资1300多万元,库区群众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
“力争2017年整个阳圩库区网箱养殖达到8000箱,实现年产鲜鱼1.2万吨,产值1.32亿元,助推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提高1600元以上,形成产业扶贫示范带,加快脱贫奔康步伐。”阳圩镇镇长梁霖说。
□黄程桂阮奕铭马庆芳
新闻推荐
近日,百色的微信朋友圈被一篇《鬼火翘尾第一人?挑战百色交警?小哥你要红了》的文章刷屏。只见视频里一名少年驾驶一辆白色的改装摩托车在市区道路上玩起了特技(详见9月20日南国早报微信公众号文章《...
百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百色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