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城中医史话
据现有资料记载,民国17年(公元1928年),在普生医院(今百色市人民医院前身)成立初期,当时西医未传入鹅城,就是由谭裕堂等3名中医医生坐堂主诊。民国26年(公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外省一些难民为躲避战乱,逃难来鹅城定居,其中有12人是中医医生。抗日战争胜利后,鹅城的中医医生诊疗技术水平较高的、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是从上海来的王以仁、广东来的颜煜强和本省县、市来鹅城定居的陈庆华、欧坤、庞显初等20多人。
当时的政府对中医是不问、不管、不重视的,由其自生自灭。至于中医的行医方式,有受聘坐堂、摆摊设点、游街串巷,或在家待病人找上门,鹅城无人办中医诊所。当时,鹅城有名的中药铺有万和堂、福兴、兼善堂、广芝林4家,一些技术水平高的中医医生,由中药店聘请坐堂诊病。受聘的中医医生有王以仁、陈庆华、庞显初、欧坤、林熙春等。遇到有传染病流行,当局也会抽调他们去开展防疫工作。如预防天花病接种牛痘,本县和邻县发生较大的传染病流行时,社会上的闲散中医医生,都积极主动奔赴疫区参加防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工作,1950年,毛泽东主席提出“重视中医,学习中医”以及“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三大卫生工作方针。1952年,百色专区卫生局成立不久,就着手对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社会闲散中医医生进行调查登记,摸清各人技术专长,建档立卡。从调查中得知,大多数中医医生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理论学习,他们习医途径大体有3种方式。一是祖传,即父传子;二是师承,即老中医带学徒,承传医术;三是自学中医书成医。为提高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技能,1954年,百色专区卫生局免费为鹅城中医医生开办为期4个月的中医进修班,参加进修学习的中医医生有32人。学习科目设有社会学、公共卫生、内、外、生理、人体解剖、细菌、五官、药理、疾病诊断等10个学科。此外,还安排学员到医院实习。结业后进行统一考试,考试及格者由专区卫生局发给结业证书。每个学员都要填写《学员鉴定表》《岀勤登记表》《考试成绩登记表》,装入档案袋。
经过进修学习,将学习成绩优异、在社会上享有较高信誉的王以仁、陈庆华分配到专区医院任中医医生,将林熙春分配到百色县人民政府卫生科任科员,不久提拔为副科长,将颜煜强吸收进百色县卫生院任中医医生,其余中医医生自由组合,可办中医联合诊所,可个人行医。从1955年起,百色县共有中医联合诊所4家,其中百色镇有2家,那毕区、永乐区各1家。百色镇分第1和第2中医联合诊所,第2中医联合诊所后来发展为民办医院,属百色镇管,后又更名为镇医院,属集体所有制性质。由于该院历来偏重中医,1987年经上级批准,改为全民所有制的专科中医院。其余的3家中医联合诊所在1968年“一大二公”的政治大环境下被撤销。从此,鹅城中医联合诊所退出了历史舞台。
1960年,鹅城地、县级医院有史以来首次接收从中医学院毕业的本科中医医师,百色县医院接收2名本科中医医师,医院也开设中医科。至此,鹅城有中医医师20多人。为挖掘和继承医学遗产,自1965年起至1980年,鹅城医疗卫生队伍掀起了学中医、用中医高潮,要求西医医护人员分期分批脱产学中医3~6个月。此外,还选派工作3年以上的西医医师离职停薪到广西中医学院深造3年。在医疗上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开展项目较多的有骨折、针刺麻醉阑尾、拔牙等手术。从此,中医名声大振。
现在,鹅城各级国家医疗单位或民营诊所,均设有中医科,一支宏大的、举足轻重的中医队伍以其医技为鹅城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
新闻推荐
8月26日上午,《百色早报》组织我们小记者到百色金米民族影城观看电影《地球:神奇的一天》。影片有几个讲述动物的爱的片段,让我深受感动!第一个是企鹅父爱的片段。企鹅爸爸为了抚养家人,不让...
百色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百色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