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七夕节趣??郭亚枢

池州日报 2017-08-18 01:00 大字

近年来,随着世界多元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西方的圣诞节在中国越演越烈,成为了年轻人的狂欢节日,也成就了商业上的消费经济热点。随之而来的情人节,更是让年轻人着迷。在西方“洋节”势头高涨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节日。于是,传统佳节在古老大地焕发出新活力,引领起人民的精神生活。

农历的七月七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在传统七夕节的认知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一起,并列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流传广,影响巨大。对于牛郎织女故事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南北朝任昉《述异记》中:“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从此,牛郎织女在七夕一年一度的相会就逐渐衍变成了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

“乞巧”,旧时妇女在庭院中向织女乞求智慧巧艺。在古代的七夕当天,人们在庭院搭起彩楼、摆设香案,陈列一些瓜果来“乞巧”,因为传说中织女心灵手巧,人间女子希望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唐代诗人林杰在《乞巧》中写道: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可见,在古代乞巧的人多,穿尽了数不尽的丝线。普通老百姓的乞巧,可能只在自家庭院设香案、败点瓜果,而对于富贵人家,就更为讲究和排场,发展到宋朝更是专门建设起了“乞巧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路·七夕》中记载了繁华都市东京的乞巧楼,“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无论白丁布衣的村姑,还是官宦贵人的小姐太太,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渴望精巧技艺的心理都是一样的。

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乞巧的方式、内容既有相同,也有迥异的地方。比如有的妇女登上彩楼,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先穿好的叫“得巧”,后穿好的叫“输巧”。而另一些青年男女,会在七夕夜深人静时躲到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的相思细语,乞求获得爱情的秘方,日后便能得到千年不渝的爱情。江南一带,流行在七夕当天解开小孩子脖子上的五色彩丝,抛甩到屋顶,名曰“送健绳”,以此乞求小孩子一年都平安健康,智慧聪明。在广州一带,七夕又名“拜七姐”,家家户户陈列瓜果及各色香花、化妆品,少女都盛装在月下遥拜。在广西百色地区,七夕则称为“储水”,也叫“双七水”,传说七月七日凌晨天仙女会降临澄碧河洗澡,仙气使河水清澈圣洁,村民到此洗澡可以辟邪祛病。于是,在百色地区的人们要在七夕这天下河洗澡,洗完澡后还要到上游装一瓶水带回家做饭酿酒,清香可口。还有一些地方要在七夕用彩纸糊“七娘轿”、“七娘亭”来比赛谁最手巧,评选出最心灵手巧的姑娘。

我国是大杂居小聚集的多民族国家,七夕节流传至今,很多少数民族受到影响。在四川的瑶族,七月初七又叫“七月香节”,当日备好酒肉茶盐米粒各二碗以及筷二双祭祀先祖,还有纳西族的“七月会”、土家族的“纳顿节”,都与七夕相关。

新闻推荐

酒后无证驾驶 遇交警检查弃车而逃

本报百色讯日前,百色市交警支队直属二大队民警在进行夜查整治时,遭遇一起酒后且无证驾驶摩托车的违法行为,而驾驶员不但不接受检查还弃车逃跑,最后还是被民警成功截获。当日晚8时,交警支队直...

百色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百色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