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在歌声中认识广西 走进张名河的音乐文学

广西日报 2021-12-03 07:04 大字

音乐剧《山歌好比春江水》剧照。谢江波/摄 音乐剧《茉莉花》启动仪式。张名河主要著作。 音乐剧《蝶殇》剧照。(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蒋林

他,从南到北,从北返南。出生于文人墨客众多的湖南湘西,工作于白山黑水的遥远北方,23年前,他又重返美丽的南方来到广西。

他,是闻名全国的词坛大家,迄今为止,已创作了900多首歌词,《我们美丽的祖国》《一个美丽的传说》《二泉吟》《美丽的心情〉等传唱大江南北。

这位80岁的老艺术家,就是张名河。

11月26日,由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广西音乐家协会、广西艺术创作中心主办的“张名河歌词作品研讨交流活动”在南宁举行。区内外数十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对张名河作品的创作手法、风格个性等展开交流,大家以张名河的创作现象为引,对广西音乐事业发展和音乐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广西文联副主席牙韩彰表示,活动是自治区文联实施“广西经典音乐作品研讨系列”的开篇,以此作为推动广西音乐理论研究工作的切入点,对加强广西音乐理论和评论工作,从名家、名作中汲取创作经验,把握创作规律,激发创作动力,促进广西音乐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

广西文旅厅一级巡视员唐正柱说:“张名河是专家型领导,为人谦和,德艺双馨。在担任原广西文化厅副厅长期间,出色发挥他的艺术才能和领导智慧,遵循艺术规律抓创作生产,促使我区的艺术舞台呈现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为我区艺术创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长宋小明在贺信中说,张名河的作品语言质朴平实,情感真挚深沉,始终追寻着“使用群众熟悉的语言、抒写百姓喜爱的语言、创造人民佩服的语言”之语体语境的至高境界,体现着人民至上的理想追求。

“他的作品立意中,既有历史情怀,也有时代情怀;既有家国情怀,也有人文情怀。”词作家、一级编剧、《新歌诗》副主编吴善翎评价张名河的作品,情理交融相得益彰,即便离了曲调,依然文采飞扬引人入胜,成为中国词坛一个“美丽的传说”。

“什么地方四季常开鲜艳的花朵,我们的祖国美丽的祖国,亲爱的叔叔阿姨像蜜蜂一样辛勤劳动,花丛中为我们创造那甜蜜生活……”多少人唱着这首《我们美丽的祖国》长大。

《我们美丽的祖国》的曲作者,中国儿童音乐学会副会长晓彤告诉记者:1979年初的一天,我俩说要写首孩子们喜欢的歌。张名河说要写题材大一点的作品。音乐最好选用动感、带有舞蹈节奏的旋律。我说最近写了一首四分之三拍子、圆舞曲风格的曲子可否填词?没过两天,张名河就给我一份誊写工整的《我们美丽的祖国》歌稿。词,写得很美,起句很别致,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巧妙而自然,就像一幅有声的画面。

这首歌,之后被选入全国中小学音乐课本。《我们美丽的祖国》风靡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亿万孩子中间广泛传唱,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十首少儿经典。

评论家王建平说,我们从张名河的《我们美丽的祖国》《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前进我成长》等儿童歌词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从《小树听懂了我的话》《告别童年》等表现成长的歌词中感受到永恒主题闪烁光芒。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电视连续剧《木鱼石的传说》里的主题曲《美丽的传说》,一经问世便引起很大的轰动。

“张名河写的这首《美丽的传说》,歌词融抒情、写景、状物、叙事、构境、明理为一体,成为这一故事的基调及主旋律,可谓精美绝伦、意味深长。诸如此类意象,在张名河歌词中比比皆是,意象之精美的独创性及个性风格自不待言。”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张利群说。

成名之后的张名河,于1998年来到广西。壮乡八桂的风土人情深深吸引着他,让他满怀激情投入了广西题材的创作。

2011年,张名河创作的音乐剧《茉莉花》登陆国家大剧院歌剧厅,后来《蝶殇》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又惊艳亮相。

“张名河先生把《茉莉花》和《二泉映月》两首名曲极有创意地融为音乐剧《茉莉花》,令这部音乐剧出手便是美人胚子。加之作曲家孟庆云大师亲手打扮,盖头一掀,倾国倾城。”一级编剧张仁胜说。“序幕主要是盲人收留弃婴。从故事角度看,可视为正剧前史。但是,如果从又名《二泉吟》的音乐剧角度看,他给全剧埋下的是《二泉吟》音乐动机。他在全剧第一个唱段《是谁把你带到这人间》中写道:‘啊,心爱的孩子,用什么将你喂养?我的琴声,我的贫寒。’序幕的琴声二字,如同经典歌剧序曲中展现的音乐动机,必将要在戏剧行进中发展,并最终掀起高潮。当这个音乐动机在尾声发展成撼人心弦的《二泉吟》时,再回味阿泉拉着胡琴领着茉莉花卖艺、给茉莉花做胡琴、给茉莉花送胡琴及阿泉与茉莉花的二重唱《胡琴说》等细节与场景,不得不佩服名河先生草绳灰线、伏脉千里的音乐结构功力。”

剧作家常剑钧也谈到:从赏析张名河的《茉莉花》《蝶殇》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三部音乐剧入手,一是因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二是可为广西的舞台艺术创作提取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选材精妙、结构严谨、时空并重、转换灵动是张名河音乐剧的一大艺术特色。这三部标明“中国音乐剧”的作品在故事情节、人物设置、音乐元素、文化底蕴上无一不有鲜明的中国印记。名河先生三部音乐剧中的唱词,或者叫做唱诗,精彩纷呈,比比皆是,这是别的音乐剧中极少见到和难以企及的。优秀的戏剧、戏曲作品都应该是剧诗,音乐剧尤应如是。

评论家容本镇谈到,张名河善于捕捉和选取有特色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和诗歌意象融入歌词创作中。他说:“张名河来到广西后,创作了大量歌词作品,与广西作曲家傅磬、黄朝瑞、唐力、傅滔、李嘉、赵琳等都有过合作。他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合唱《壮族诗情》、歌曲《祖国万岁》《鲜花映彩虹》《山里山外》《我们的中国梦》《湘江渡》《连心歌》《绿城花雨》等,曾成为舞台和网络平台上的热门歌曲,并获得各级各类重要奖项。20多年来,他已完全融入了广西的社会环境和壮乡文化。他对广西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等都有着深刻的观察、了解、体悟和感受。”

有一个细节很能够说明张名河对广西地域文化的深入了解。他应邀为贺州“客家文化节”创作歌曲《国韵流芳》,歌词中有一句话:“忽闻一曲《月光光》,在远山轻轻地唱。”《月光光》是一首在乡村民间流传的客家童谣,如果不深入调查采访或细心查阅有关资料,是不可能了解和体会得到客家人对这首童谣的特殊情感和美好记忆的,更不可能巧妙地把这首童谣写进歌词中。

“尼的呀,尼的呀,美丽的广西谁能不爱她,迎宾那坡酒,那坡酒,待客西山茶,西山茶,揽胜德天飞银瀑,访古花山有壁画,有壁画……”张名河创作的“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主题歌《广西尼的呀》,已成为广西的又一个音乐经典和艺术品牌。“尼的呀”是广西那坡黑衣壮壮语音译,意思是“好的呀”。张名河将“尼的呀”融入到歌词中,就是让世界更清晰地听到壮民族的声音,感受到八桂儿女幸福美满的生活。

张名河应邀为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合唱《壮族诗情》,选取了铜鼓、壮锦、天琴、绣球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壮族文化符号作为载体和意象,勾画和表现了壮乡人民斑斓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写和歌颂了“各民族兄弟姐妹永远相亲相爱”共创辉煌时代的和谐景象与豪迈之情。整部交响合唱昂扬雄壮,气势恢弘,充分展示了八桂大地的神奇与美丽。

“作为广西音乐文学界的标杆,名河在理念上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看问题的高度、格局和境界。他自己的歌词,并非首首经典。但是却可以说,他的创作状态,出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总是在高高的平台之上,总是精彩地走在‘经典进行时’。如果我们追随他的脚步,即使无法迅速跟上,也会发现自己所处的状况已经与出发时大不一样。他1998年南迁,身份成了广西作家,对广西文艺界具有重大意义。一是让从事歌曲创作的广西词、曲作家能从此零距离得到他的指教、示范与合作,二是让全国歌曲创作界给予广西音乐文学界以更多的瞩目和尊重。”作家宋安群对张名河的创作之路进行了高度评价。

词作家梁绍武说:“20多年来,我看着张名河先生的背影,与他一路同行,得到很多感悟:选择艺术创作道路,就要经历三个平台的比拼和考验,不断胜出,才能在艺术创作的金字塔上成功登顶,即:技巧和技能的实践和磨炼;创作个性和风格的最后形成;深厚底蕴的积淀和支撑。张名河先生就是凭着坚忍不拔的定力,丰富充实的学养,精彩传奇的阅历,以及高度的境界和宽厚的情怀,使他在三个平台的比拼和考验中胜出。”

青年作曲家金彪感慨:“张名河老师以一颗善良真诚的心,毫无保留地与我们年轻人分享他成功的经验,使我们年轻人受益匪浅。张老师为文、为人都是我们的榜样!与张老师的交往轻松而愉悦,纯粹且温情!

张名河这棵艺术常青之树,还将绽放更艳丽的花朵,奉献更多传世的精品。面对大家,他动情地说:“尽管我年事已高,依然对新的时代、新的百年征程充满向往。绝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我的生命之河,哪怕剩下最后一朵浪花,也要汇入歌的海洋。”

新闻推荐

凝心聚力学党史 砥砺前行强党性

本报讯(通讯员邓定文严瑞)党的历史是丰富生动的教科书。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学习党的历史...

那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那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