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马铃声 □陆克剑

右江日报 2020-01-17 08:49 大字

老家农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七里八乡见不到一匹马。我对马的点滴印象,一直停留在电影和电视的画面里。

我和马的第一次亲近,是在一次下乡的路上。

20世纪60年代,我在南宁读书毕业后分配到那坡县农业局工作。仲秋时节的一天下午,领导对我说:“据百都乡反映,有几片晚稻新品种试验田长势不太好,有病虫害发生,你去调查处理一下吧。”听单位的老同志说,百都乡不通公路,步行要一天才能到达。我初来乍到,面对这一任务,心里忐忑不安。那天傍晚,我在马路上散步时遇上了一位在县供销社工作的老乡,我向他咨询去百都的路,他说:“明天有百都供销社一支马帮驮货来县城,后天进一批货回去,我先打个招呼,到时你跟他们去就成。”听到这一消息,我顿时喜出望外。第二天晚上,我到客栈去见赶马人,约定第二天出发的时间。

翌日早晨六点钟,我准时到达约定的地点,眼前十几匹马已整装待发,随着赶马人一声吆喝,马帮便迈开双腿,开始一天新的征程。

朦胧的群山,笼罩着一层薄纱,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近忽远,若即若离,就像是几笔淡黑抹在蓝色的天边。马蹄踏在青石路上,如敲打木鱼般发出清脆的“的嗒的嗒”声,和着“叮咚叮咚”的马铃声,在峡谷上空回荡。

天刚放亮,我们走出县城约五六公里后便来到一个驿站——香街。抬头望去,绵亘高峻的山岭就在眼前,走在马帮后面的一位赶马人约五十岁,姓潘,我称呼他“潘叔”。他告诉我,前面那座山叫达腊山,是我们今天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山道“之”字形盘旋而上,马蹄声明显放慢了节奏。延绵的青山,静得只闻鸟鸣。经过一个多小时缓慢前行,潘叔指着前方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一栋栋房舍说:“快到山顶了,那就是彝族山寨。”到了山顶,我们在一片草地上稍作休息。

晴朗的秋日,天空格外高远、明净,林海深处鸟语蝉鸣,山上五颜六色的野花争奇斗艳,芳香四溢。忽然间,远处竹林里传来男女悠扬的对歌声,听着一曲曲甜美的旋律,刚才那一身疲倦瞬间荡然无存。

继续前行,那一坡一坡的山路绕过一座又一座大山,仿佛没有尽头似的。中午时分,走到一个准备下坡的拐弯处时,我驻足望着前方,映入眼帘的是两座遥遥相望的陡峭山峰,上涧白雾缭绕。潘叔指着山脚告诉我:“下面就是龙江河,过河后我们马上翻越对面那座大山。”

龙江河波光粼粼,清澈见底。我们趟过河后,便开始登山。山路陡峭,岩石凸兀,崎岖狭窄,负重登山的马打着阵阵响鼻。足足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终于登上了山顶。我平生第一次走这样的山路,累得眼冒金星,双腿发软,只好在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潘叔靠在一棵大树下,拿出水烟筒,吸了一口又一口,缕缕白烟在他眼前袅袅升起。我顿时百感交集,心想,今天我身上只背着一个挎包就累成这样,而每一匹马的背上都压着几十斤重物,多不容易啊!我对潘叔说:“如果有一天能修出一条公路来,那该多好啊!”潘叔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后说:“我曾做过无数次的修路梦,梦见一条平展的公路修到了我的村子里,出门再用不着人挑马驮了,可那么高的山,那么陡的坡,哪能修出公路来啊!”

休息片刻后,我们继续赶路,走出一条山沟又进入一道山岭,马帮在穿过一片茂密的八角林后,便到了最后一个驿站——唐昔。举目眺望,乡政府所在地的百都街已隐约可见,走完一个“之”字形的下坡路,一卷卷晚霞已在西边铺开。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第二年,我先后两次参加县里组织的农村基层工作队进驻百都乡,在和农民群众“三同”的日子里,与马接触的机会更多了,马所演绎的种种角色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这里山高坡陡,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也许是因为这样,户户都养有马,处处离不开马,打柴割草、收获庄稼、上交公粮、运送肥料、赶集购物等都需要用马来驮运。马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自古以来,百都街是滇桂两省区交界一个重要的集散地,每逢圩日,山间铃响马帮来。一大早,集市四周的山脚下便拴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马,集市里熙熙攘攘,人喧马嘶,热闹非凡。

在生产队里,我看过一场电影。乡亲们告诉我,他们一年当中能看上一场电影就算不错了。记得那时候,当得知乡电影放映队要来村里放电影的消息后,孩子们天天都掰着手指头数着预告里放映的那一天,当驮着电影放映器材的马铃声在村前的山坳响起时,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跑到村头迎候,簇拥在马的后面连连高喊:“电影来了!电影来了!”高兴得如过大年。

记忆里,农村最喜庆的日子那就是结婚迎亲的那一天了。首先,驮嫁妆的必须挑选毛发亮、个头高、体态美的马,然后给每一匹马的头上缠上一条红布,脖子上系上五颜六色的装饰物件,马蓝里的那些被褥、毛毯、箱箱柜柜等嫁妆都分别贴上一张红纸。出发时,马帮在前,唢呐队紧跟其后,一路上,唢呐手们吹奏着喜庆的唢呐调,马蹄的“的嗒的嗒”声、马铃的“叮咚叮咚”声,人们的欢笑声,汇成了优美的旋律在深山峡谷中久久回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大力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短短几年时间,就实现了村村通、屯屯通公路,而且路面全部硬化。如今,一个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已经铺展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物换星移,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靠肩挑马驮的历史已经彻底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奔驰在条条公路上的那一辆辆摩托车、小轿车……

新闻推荐

那些年,那些事□莫维铭

著名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这样描述中学生活——“中学时代的生活啊!将永远鲜活地保持在每个人一生的记忆之中;即...

那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那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