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初心不改守护边疆

合肥日报 2019-08-01 05:10 大字

39年,14000多个日夜,磨破200多双鞋;11块界碑,每周巡逻2次,每次往返16公里……“老哨兵”凌尚前不忘初心,用坚守和奉献扎根边疆、守护边疆。

凌尚前是广西那坡县天池国防民兵哨所的一名普通哨兵,面容瘦黑,略显苍老。56年前,他出生在距离中越边境线不足1公里的小山村,“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对这里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

17岁那年,初中毕业的凌尚前积极参加乡里征兵,却未能如愿入伍。后来得知乡里招收国防民兵哨员,他又积极报名并通过考核,终于成为一名民兵。此后,凌尚前便用他的一双“铁脚板”,穿行在边境线的高山密林间,开始了守边护土的生涯。

记者日前跟随凌尚前走了一次例行巡逻线路。巡逻、擦拭界碑、瞭望勘察……这是凌尚前和其他哨员们每次巡逻时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路上凌尚前不苟言笑,认真观察路边的一草一木和每一处设施。“巡逻容不得半点马虎,国家的事都是大事,我们得认真对待。”凌尚前说。

夏日,暑气逼人,空气中不时泛起植物腐烂发酵的味道。记者在山林间行走不一会儿,浑身便被汗水浸透。这样的酷暑中,凌尚前和哨员们时而需要开山劈路,穿行中又偶尔会被树枝所伤,更需要提防不时出没的蛇虫,艰苦非常。

“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很熟悉,界碑和巡逻路早已融入了我的生命。”凌尚前说。

哨所位置偏远,这令周边村屯不少有意入哨的年轻人望而却步,同期入哨的同事在三五年内也陆续离开了。凌尚前记得,有一个小伙子,由父亲带到哨所,还没放下包袱,只是看了一下工作和居住环境,转身就走了;还有一个年轻人,在哨所睡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便搭车离开,再没回来。

上世纪90年代,天池哨所水、电、路“三不通”。彼时,到广东打工的风潮兴起,哨所周边的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当时不少村民都通过打工获得了比较可观的劳动报酬,而在哨所则收入微薄。凌尚前那时正值壮年,不是没有动过离开的念头,但得知自己走后哨所会面临“人去楼空”的境遇时,他选择了留下来,“你不守边我不守边,边境谁来守?”

39年间,天池国防民兵哨所的哨员换了一茬又一茬,而凌尚前就像伫立在边境线上的一块界碑,始终默默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多年来,凌尚前上报相关信息2000多条,成功处置边情百余起,个人荣立二等功,所在哨所荣立集体一等功。

漫长边境线上,留下了凌尚前无数的脚印,也让他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我会一直坚守在这里,一直干到走不动为止。”凌尚前盯着身前的界碑,瘦削的背影,坚毅挺拔。(据新华社电)

新闻推荐

那坡排查涉嫌非法集资风险线索

本报那坡讯为遏制非法集资高发势头,那坡县市场监管局于今年6月在全县开展涉嫌非法集资风险线索和广告资讯信息排查整...

那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那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