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街日话风流□樊光旭
一路唱歌一路来,
唱得春花朵朵开;
哥送手巾妹送鞋,
我俩相交定百载。
每年农历三月三前后,万物生机勃发,莺飞草长,鸟语花香,春光明媚。值此良辰美景,地处中越边境的那坡县各个乡镇的圩场都要举行盛大的风流街日活动。
逢此民族佳节盛会,圩场附近的十里八乡,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络绎而来,熙熙攘攘,人山人海;圩场上,传统民族体育竞技活动、山歌会、文艺晚会、美食展示、商品展销、山歌擂台、民俗展演、斗牛斗鸡、篝火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争奇斗艳,为游客献上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男女青年则相约相会,交情对歌,演绎着一个个浪漫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街日即为圩日,赶街(或为赶圩)是广西壮族的传统习俗。圩日当中,有一种特定的圩日为歌圩,一般在三月三前后举行,广西各地时间不一,是专为青年男女对歌交友,谈情说爱而设置的圩日。据说它始于唐代。早在明代,邝湛若在《赤雅》中就有过关于歌圩的记载:“镇安峒女每于春秋时,布花果、笙箫于名山,五丝刺同心结、百纽鸳鸯囊,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相得,则唱和竟日,解衣结带,相赠以去。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三月之歌,曰浪花歌。”民国年间编写的《广西边防纪要》就有记载:“沿边一带的风俗,最含有人生意义的,则为歌圩。”镇安峒是那坡县的古称谓。那坡自古以来也有赶歌圩的传统,但那坡的歌圩与广西其他地区的歌圩不一样。那坡黑衣壮族称街为“航”,赶街为“背航”,把歌圩称为风流街,壮语为“航单”。赶风流街是黑衣壮族聚集区那坡县所独有。
这一天,晨曦初开,方圆百里内外,沟桥山道上,男女老少,特别是男女青年(壮语称呼女子为勒肖、男子为勒貌)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云集圩场,少则几百人,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真是“春风送喜百花开,勒肖勒貌歌满怀;山高水深脚下踩,千山万水也要来”。在歌圩上,男女青年三两成群,寻找中意的人群对歌。遇上理想的对象,观察物色好对手后,一般由勒貌主动出击,先唱“见面歌”“邀请歌”:“雏鸡初啼声不亮,哥唱不好也上场;山中种好梧桐树,等着凤凰落树上……蜜蜂采花山过山,蝴蝶恋花去又返;妹是红花香千里,只怕枝高哥难攀……”若得到回应,便开始唱“询问歌”,彼此相互了解,然后再唱“爱慕歌”“交情歌”。一唱便是半天、一天,直至太阳落山,月亮升起。更有甚者,搭起歌棚,彻夜对唱,几日方罢。离别时,还要唱“惜别歌”“送别歌”。如果对歌后男女双方产生了感情,在分别时会交换姓名、地址,或是交换一些纪念物、定情物。女方常送给男方自己织绣的手帕、布鞋等,男方则送给女方镜子、发夹之类女孩子喜闻乐见的礼物,并相互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地点。许多男女青年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相识、相交、相恋,进而结为百年之好。“以歌为媒”成为黑衣壮的一种习俗。正因为歌唱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婚姻幸福,因此学山歌、唱山歌、唱好山歌成为黑衣壮男女青年的一种追求、一种时髦。为了自己孩子以后的婚姻幸福,许多父母甚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他们唱山歌。而会唱山歌,唱好山歌的男女青年则备受追捧、青睐,也往往能够自由选择爱情,一生过上幸福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黑衣壮山歌得以世代传扬,成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每到歌圩,则人如山,歌如海。
直到如今,那坡县境内民间还流传着一首生离死别哀怨歌:“清晨上山坡,上坡与哥约,上坡妹采药;采药第一枝,伤心撕断肠,永别为人逼;采药第二枝,乌云锁天地,咬舌泪淋漓;采药第三枝,恶龙处处驱,鱼水被分离;采药第四枝,群鸦悲鸣急,哭诵死别诗……清明扫坟去,昔日情依依;猪头坟头供,鱼虾墓前祭;摆上鸭和鸡,糯饭五色齐;若不见妹起,朝坟唤一句……”这首歌讲述的是自古以来一直流传在那坡的一个关于风流街的故事:那坡县百都乡感怀村与云南省富宁县郎恒乡上龙村交界处有一座山,山腰处有一处平坦的山坳,这里常年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很久很久以前,一对壮家男女青年在这里相遇相恋,终因父母宗族极力反对而被迫分离,难成眷属。三月三这天,这对相爱相恋的苦情人相约在这里相见,倾诉衷肠,相邀共赴黄泉。而后双双吞食断肠草辞别人世。后人为了纪念这对殉情的恋人,每年三月三前后,四邻八村的青年男女自发汇集到这片山坳的草地上,对歌传情,倾诉恋情久而久之,便有了风流街的习俗。
一年一度的风流歌圩不仅给未婚男女青年打造了一个追求爱情、创造幸福家庭的平台,也给一些已婚男女“风流”一把的机会。黑衣壮地区古有“不落夫家”的风俗:那坡县地处广西西南,与云南省和越南国相邻,自古为荒蛮之地,而黑衣壮村屯多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山高路远,地理、信息相对封闭,男女青年的婚姻多为媒人介绍而成,到结婚当日甚至很多对象都没有见过面。而风俗有约,结婚当日女方也并没有入洞房,而后常住夫家;而是当晚与伴娘一起住,第二天即返回娘家。婚后,男方须要以帮工为由多找机会到女方家住宿,或是专门择日派遣自己的弟妹以家中耕作劳务繁忙需要增加人手为由到女方家请嫂子来帮忙,并想方设法找借口让女方多留时日。直至女方怀孕,才到男方家常住,真正成为家中成员,许多夫妇因没有怀孕而几年不住在一起生活。正因如此,这些男女青年婚后有相对的社交自由。如果婚后对对方不满意,可以利用风流歌圩另选中意之人。有些已婚的男女青年在歌圩上遇到新人,通过对歌,产生爱恋之情,便勇敢选择放弃旧人,提出离婚,重新选择爱情。这样的事,在思想封闭、礼教严苛的少数民族地区能够存在并流传千古,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不管风流歌圩的起源和存在是黑衣壮古人人为设定还是民间自然约定俗成,今天的我们也不得不赞叹黑衣壮古人的宽阔胸襟和智慧。黑衣壮先民的“风流”,在此可见一斑。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流歌圩一度偃旗息鼓,优秀民族文化花朵遭到摧残,一度黯然失色。改革开发后,思想解禁,风流歌圩活动如雨后春笋,再次在黑衣壮地区兴起,民族文化遗产得以保留、传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由于打工潮的出现,大量男女青年外出打工,风流歌圩的习俗虽然依然保留,但是却没有了古时的兴旺。近几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党的富民政策越来越多,扶贫开发成效逐渐显现,在本土发展和回乡创业的青年越来越多,圩日也日渐热闹起来。乘着这股春风,那坡县党委、政府发起开展那坡县“壮族三月三 那坡风流街”边关民俗文化旅游活动,这不仅可以传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更可以推助那坡旅游业的发展,推助那坡县域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
黑衣壮人民的风流是对自由爱情婚姻的追求,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生当盛世,黑衣壮人民正敞开胸襟,阔步向前赶风流。
风流街日唱风流,
风流歌声随风走,
歌声飘过万重山,
那坡处处新风流。
风流三月三,山歌满坡走,广西尼的呀,那坡迎客酒。贝侬呀,我在那坡等你!
新闻推荐
百色那坡增添两家“春苗厨房” 公益项目7年助力广西逾5万名学生吃上营养午餐
▲下华小学新建成的春苗营养厨房揭牌爱心企业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享用春苗营养午餐本报讯(记者韦东通讯员施静)“我们捐建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孩子们好好吃饭,开心成长。”达能纽迪希亚的志愿者代表...
那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那坡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