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备硬件设施 学习消防知识 隆林古村寨“封印”火魔
消防人员向村民介绍消防栓的使用方法。
今报记者李俭芹文/图
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田坝村张家寨是一个建于明末清初的苗族村寨,2014年被评为广西“美丽乡村扶贫旅游村”,2015年被评为广西“绿色村屯”。因村里房屋多为纯木质结构,一旦发生火灾将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近年来,消防部门在村寨改进硬件设施、培养民间消防“达人”,通过软硬件改造让该村寨成为了消防示范点。11月5日,当地消防部门在张家寨举行培训演练活动。
村里的老宅有数百年历史
德峨镇是广西最偏远的少数民族乡镇之一,这里的人们日常习惯穿少数民族服装,过民族特色生活。11月4日,记者来到古朴的张家寨,看到这里的木质房屋盖着传统的青瓦,与郁郁葱葱的老树交相辉映。村支书李志友告诉记者,经相关专家考证推算,张家寨是明末清初的村落,村里的老宅在2014年被列为旅游景点后,已经被保护起来,并进行了全木质修复。
张元寿家已经在村里盖起了新房子,但老人家特别留恋老宅,一直和老伴在老宅里生活。说起村里的老宅,今年64岁的张元寿有许多话要说。张元寿是土生土长的张家寨人,曾是一名乡村教师。他指着一座纯木质结构的房屋说:“从时间上推算,应该有200多年了。”据他介绍,这座房屋里,每一根梁柱之间没有使用钉子,都是通过榫卯结构相连;屋顶上原来用的是椽子,椽子是瓦片的支撑,但在后期的改造中屋顶铺上了木板。张元寿拍了拍隔间的木墙,称以前这面墙是用竹篱笆做的,在篱笆两面再糊上牛粪,冬天能挡风保暖。
张元寿的老宅还保留着传统的火塘和灶台,“到了冬天,生一堆柴火,一边烤火,一边熏腊肉”。
“火魔”侵袭是最可怕的记忆
张元寿还不到10岁时,寨子里一间堂屋着火了,火势很快蔓延,引燃了一排茅草房。张元寿说,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整个寨子的孩子和老人的哭声,而为了挽救家园,男人全去挑水救火,女人则纷纷忙于将家什搬离,“我妈妈把棉被全都抱到了屋外”。那一次,火势最后被控制住了,他家的瓦房也幸免于难。
隆林消防大队大队长韦志晚说,当年寨子里有很多精壮劳动力,这些年来家里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如果起火,不仅这些老宅可能葬身火海,很有可能还会危及古宅中居民生命。
2018年4月6日凌晨4时许,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一村寨突发火灾,尽管附近3个村寨近600名村民赶来帮忙救火,但仍有20栋房屋没能躲过大火的吞噬。“近年来,古村落‘火烧连营’的案例还有很多,重灾区都是木质房屋连片的传统村落”,韦志晚说,受距离、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扑救效果也多不理想。
新设备新技术进驻古村寨
记者在村里走访时看到,张家寨约有50栋老房子,配建了一座水塔,蓄水专供消防使用。此外,每户人家都进行了用电改造,家门口都摆放着灭火器,并张贴了消防安全提示。有村民在谈起干粉灭火器的威力时,伸出了大拇指。
在张元寿家的老宅旁,鲜红的消防设施很显眼,他说:“我们老宅中住着很多老人,我是做老师的,有文化学得快,为了方便操作,就把这个设备装在我家门口了。”李志友介绍,村里的消防栓都安放在主干道旁边,以方便在发生火灾时操作。
除了硬件上的保障外,消防员还穿起了民族服装,化身“老乡”进村宣传消防知识。村民将印有穿着民族服装的消防员宣传画张贴在自家外墙上,提醒大家注意防火。
11月5日,隆林各乡镇都派人来张家寨学习其防火模式。韦志晚说,在接下来的培训中,还将通过播放火灾警示教育片,通过实际案例向大家详细介绍电线短路、烟头火灾、煤气泄漏、油锅起火等家庭常见火灾防范知识。同时,也组织乡亲们参与初期火灾的扑救、火场逃生自救及消防器材使用等体验活动。
新闻推荐
警队里的“父子兵” 记隆林各族自治县公安局民警杨春年、杨怀父子 □杨朝良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公安局,有一对警察父子,他们肩担使命,只为守护这座小城的平安。近日...
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隆林各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