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三转三变”促贫困群众创造新生活

右江日报 2019-06-18 09:08 大字

本报隆林讯6月10日,笔者走进隆林各族自治县城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鹤城新区,只见浅黄色的楼宇整齐排列,干净漂亮的小区内三三两两的群众或悠闲地散步聊天,或带着孩子在游戏,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为帮助“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改变原有的生产生活环境,近年来,隆林各族自治县紧紧抓住脱贫攻坚的机遇,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探索创新搬迁安置途径,以党员示范引领,围绕“村民转市民、促进生活方式改变;分散转集中、促进管理方式改变;熟人转生人、促进服务方式改变”的“三转三变”模式,推动新区管理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引领贫困群众挪穷窝、改穷业、拔穷根,在新天地里创造幸福生活。

鹤城新区是隆林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计划安置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3367户14584人。目前,已经搬迁入住3067户13489人。贫困群众长期生产生活在农村,如今搬迁到县城成为社区居民,为改变他们上山下地房前屋后搞种养、垃圾随地扔的生活方式,该县通过排查,把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了鹤城新区党支部,引领党员发挥示范作用,带头转变搬迁群众生活方式。

“这里的群众来自各个乡镇、各个民族都有,刚到这里,大家有很多不习惯、不懂的地方,我们支委成员每天轮流值班,方便群众来咨询、办事,也督促大家搞好环境卫生。”鹤城新区党支部纪律委员、猪场乡烂木干村贫困群众杨文志说。

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搬迁群众逐步养成遵守新区管理规定、爱护公共设施、保持环境清洁卫生等良好的生活方式。

“安置点群众原先都是分散居住在各乡镇村屯,现在搬迁到新区集中管理,只有把准问题,改变新区管理方式,才能确保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新区所在地、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党委书记施斌如是说。

为加强新区规范管理,新区党支部配合管委会按单元划分,实行“支委+管委会+楼栋”分片联系机制,确保每栋每户搬迁群众管理全覆盖,并将新区内的交通设施、公共场所、消防设施、楼群院落、实有人口等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同时,开展居民自治互助,按照“大事政府办、小事大家协商办、私事居民自己办”的原则,逐步组建以党支部、党小组、楼长、居民代表、业主代表、志愿者为主体的楼(栋)道自治组织,让小区管理从“被动式”向“参与式”转变。

移民搬迁群众原来是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形成了浓厚的亲情网、熟人网,现搬迁到新区生活后彼此都成了陌生人,且远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针对不同搬迁群众的思想动态和就业意愿,该县着力改变新区服务方式,通过搭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医疗室、文化活动中心、讲习所等服务平台的全域服务;推行党支部24小时值班制的全天候服务;开设平价便民超市、扶贫车间,举办就业招聘会、文艺演出,开展政策宣传活动的贴心服务,解决搬迁群众生活保障和后续发展问题。

在新区内的隆泰电子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忙碌着。

“在家门口打工,不但可以接送小孩上学,一个月还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我非常满意。”在车间工作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韦海燕说道。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标。该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园区用工、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做到既“挪穷窝”又“换穷业”。截至今年5月,新区已开展技能培训2期,培训群众100人,扶贫车间安置贫困群众就近就业30多人。

“针对我们群众搬迁入住后,后续生产发展的长远生计问题,我们前期也做了充分的考虑和准备。下一步,我们还将在临近的轻工业园区建设扶贫产业园和扶贫车间,尽可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用工需求。”该县发改局局长肖兵说。

住新房、变市民、进工厂,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隆林精准施策,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扶持措施,探索适合搬迁群众后续发展路子,解决好群众的生活、就业等长远问题,让群众搬出大山,开始新生活、享受新未来。

□韦珺儒覃一明

新闻推荐

新州镇开展水库防汛安全大检查

本报隆林讯为强化水库安全管理责任,及时消除风险隐患,确保水库安全度汛,连日来,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组织水利站等职能部...

隆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隆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