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蛋糕”助贫困户摘帽 □张芯富 文/图
图为杨实亮在护理桑苗。
近年来,隆林各族自治县党委、政府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增收难、增收渠道少、增收不稳定的实际,因地制宜,紧紧围绕“三张叶子一株蕉”(即桑蚕、烤烟、茶叶、西贡蕉)、“两黑一黄一白”(即隆林黑山羊、隆林黑猪、隆林黄牛、蛋鸡)等特色富民产业,坚持产业扶贫策略,实施“公司+能人+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扶贫示范工程项目资金和财政补贴用于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让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穷人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从而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杨实亮就是紧紧抓住这个机遇的能人之一。
抓住机遇精心养蚕
杨实亮,者保乡民怀村村委副主任,现年58岁,高中学历,中共党员,2018年养蚕收入超过16万元,曾被自治县评为科技先进户、十佳党员创业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
2013年,隆林各族自治县从浙江引进隆林嘉利茧丝绸有限公司,作为龙头公司开发桑蚕茧丝绸项目,实现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当年8月,曾在县城开汽车修理铺的杨实亮决定回老家种桑养蚕。他把自己的想法与妻子商量,一开始妻子坚决不同意:“你这个傻子,在县城好好的生活不会享受,硬要回去那个山旮旯活受罪,要去你自己去,反正我是不会去的。”说归说,做归做,杨实亮看准的事儿,8匹马儿也拉不回。看到杨实亮在老家请人栽种桑苗,又是建蚕房,连吃饭时间都不正常,妻子心疼他,就主动回来老家帮忙做后勤服务,还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来支付工人工资,请马驮队驮运建筑材料……
经过8个多月的努力,杨实亮200平方米的蚕房建起来了,50亩的流转桑叶地一片生机勃勃。
拜师学艺精益求精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013年3月,杨实亮到广西贵港覃塘区大岭乡学习养蚕技术。“2013年首批蚕我养了10张,平均每张产茧50公斤,每年的3月至8月是养蚕的黄金时间,那年我家蚕茧就收入了4万多元。”杨实亮用勤劳换来了养蚕的第一桶金。
“我不知不觉养蚕5年了,也算是民怀村最早养蚕的农户。”杨实亮伸出满是老茧的双手,谈起种桑养蚕发家致富的经历。现在,附近的巴内村杨芳阶等群众都来向杨实亮学习种桑养蚕技术,他们还不断增加养殖数量,扩大种桑面积,经济效益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多。
杨实亮的妻子说:“桑蚕就是他的命根子,一天离开了桑蚕,他的心就空荡荡的。”为了方便大面积给蚕送桑叶,杨实亮发明了移动滑轮轨道,只要将桑叶运送到蚕房,几个工人就在移动轨道上按顺序投放桑叶,盖在爬动的蚕宝宝身上,任由蚕宝宝们啃食。然后又在桑叶上面撒上一层生石灰消毒。他介绍说,养蚕收入是种植玉米收入的10倍,目前他已经收回成本,往后的收入除开支付工资及正常投入外就是纯赚的了。为了能在产业区方便运输桑叶,杨实亮争取县扶贫办的支持,修建了一条长约8公里的产业公路。现在,每家的田地都通了产业路。
杨实亮说,随着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桑园的管理及蚕虫的护理都需要人工,他的桑园为贫困户提供了10多个临时就业岗位,每人每天收入100元,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达到了脱贫标准,并解决了以往务工与照顾老人的矛盾问题。
授人予渔勇挑重任
杨实亮致富不忘众乡亲,他深知抱团发展更有力量,规模化发展更有效益的道理。他也明白大部分养蚕户养蚕效益不高的原因是没有掌握技术,没有严格按流程操作。为了帮助其他贫困户养蚕,他除了传授养蚕技术之外,还成立了合作社,并担任董事长,将技术传授给更多的蚕农,现在,民怀村万年水屯蚕农张兴旺等农户都通过实地观摩操作,学会了养蚕技术和操作流程,提高效益。
由于工作成效突出,2015年3月村“两委”换届时,杨实亮被群众推选为民怀村民委副主任。
“作为村委领导,得做点模范带头,以事实说话,让群众看到利益,才能领着大家齐心协力向前走!”杨实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9年我已经有了新的项目。”杨实亮激动地说,除了养蚕外,为了充分利用桑叶作为饲料来发展原生态桑叶鸡,他还与南宁市富凤畜牧有限公司合作,投资近20万元,搭建了两个大棚,每个大棚面积1000多平方米,每批养殖2.2万只鸡,每年计划养殖两批,南宁市富凤畜牧有限公司负责回收。现在已经铺开场地,鸡苗已经到位,各种设备基本购买齐全。
杨实亮以自己的成功经验,带动了周边更多村民加入到立体种养的队伍,还让不少贫困户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新闻推荐
一女子以结婚为名骗财27万元 被捕时正准备与另一男子登记结婚
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蒋文跃)已生育3个孩子的隆林籍女子王某,通过微信结识离异男子张某,两人在两年间相处不到10次,王某却以结...
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隆林各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