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脱贫致富带头人 ——记隆林各族自治县者保乡班支花村民委副主任王德文 □特约记者 王瑞文 通讯员 韦珺儒

右江日报 2018-11-15 08:48 大字

隆林各族自治县者保乡班支花村,一个南盘江沿岸的小山村,从隆林县城出发,大约需要1小时30分钟的车程。近日,笔者来到该村,刚进村口,就看到不少客商收购西贡蕉的热闹场景。

“我们这里沿河,气温高,种出来的西贡蕉都是让它自然挂果自然成熟,口感好,销路也好,每天都有老板上门收购。”正在卖蕉的班支花村民委副主任、致富带头人王德文兴奋地说。

在班支花村,提起王德文,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他敢闯敢干,是村里的致富“引路人”,群众的“好主任”。因为,他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脱贫致富后,还大胆带领当地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西贡蕉种植,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今年4月,他当选为村民委副主任。

早在2007年,王德文看到右江河谷一带有群众种植香蕉、西贡蕉,经济效益不错。他就想,南盘江沿河一带气候也比较温热,且村里很多土地都已荒芜,无人料理,很是可惜,于是便萌生了在本地发展西贡蕉种植的想法。说干就干,当年,王德文就在自家的山坡上种植了20多亩西贡蕉,但因缺资金、缺技术,种蕉找不到销路,几年过来,他家的收入并不高。2015年,王德文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乡、村两级干部和帮扶责任人的思想动员下,王德文加入了班支花西贡蕉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免费领到了2600株西贡蕉苗和一批肥料。有了合作社的技术支持和销售保障,2015年5月,王德文又重新种植65亩西贡蕉。除草、耕地、栽种、挖排水沟……热火朝天的栽种场面铺展开来。3个月下来,2000多株蕉苗终于全部立在田地里。

“那段时间,我一心一意扑在西贡蕉园里,起早贪黑,忙碌不停。”王德文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为了让果苗长得更好,他还到处去寻师讨教经验,县农业局技术员、村里有经验的种植户都是他的良师。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德文新种的西贡蕉长势良好,2016年8月开始挂果,当年他家就有6万多元的收入,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在王德文的精心管护下,这两年,他家的西贡蕉进入了丰产期,每亩产量在3000斤左右,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

“西贡蕉每亩可以种80~100株,每挂西贡蕉大概40~60斤左右,每年每亩蕉收入约有3000元。以前种玉米,每亩才有几百块钱的收入。”尝到甜头的王德文开心极了。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王德文在自己脱贫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村里的群众。

班支花村地处南盘江沿岸,不仅水资源丰富,而且土地资源也十分丰富,且具有光照强、海拔低的特点。经过几年的摸索,王德文发现西贡蕉具有产量高、病虫少、耐旱、耐寒的特点,且适合在当地种植。于是他积极鼓励附近村民和他一起发展西贡蕉种植,并且与部分蕉农到南宁、百色市区等地学习西贡蕉日常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坚定了大家的种植信心。

目前,班支花村已有200多户群众种植西贡蕉,连片种植3600多亩,而王德文所在的平勒屯有48户贫困户,就有38户加入了种蕉的行列。很多蕉农和他一样脱贫致富,建起了洋楼,购买了小汽车,过上幸福的生活。

新闻推荐

百色万峰湖水质得到改善

本报南宁讯(记者/余锋通讯员/秦辉)11月8日,记者从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自治区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今...

隆林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隆林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