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扎根基层 甘之如饴 ——追记全国模范法官黄登林(一)

右江日报 2017-11-28 09:05 大字

双方当事人在黄登林调解下,握手言和。(图片由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提供)

刚审理完的案件还没来得及归档,7月1日,全国模范法官、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副院长黄登林在加班时突感不适,随后被送往医院抢救。

一个月时间的抢救,终究没拦住死神的脚步。8月1日,黄登林因病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他深情眷恋的审判台。一颗为审判事业殚精竭虑的心,停止了跳动,将生命定格在了48岁。

没有通知,没有讣告,8月5日,他生前工作的德峨法庭辖区近百名群众早早赶到黄登林老家——么基村杉树脚屯,只为送别他们敬爱的黄庭长最后一程。

黄登林,这位扎根基层24年的彝族汉子,当地群众的好古迪(兄弟),无愧于人民法官的光荣称号。

主动请缨

2004年5月,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法庭需要增派一名法官。

“我去!”黄登林主动请缨。

德峨法庭管辖德峨、猪场、蛇场三个乡镇,居住着壮、汉、苗、彝、仡佬五个民族,少数民族占70%以上,民情复杂。村民在遇到矛盾时,首先想到的是族规,一旦族规难以调停,便会启用拳头。也因此,一直以来这里案子多、难度大,案件调解率偏低。

这样一个烫手的山芋,黄登林却主动接过。他主动请缨的理由很简单。他出生在德峨镇么基村杉树脚屯,这个寨子里居住着彝族和苗族,在民族混居的寨子里成长,在多个民族杂居的乡间里长大,黄登林精通多个少数民族语言,更熟知他们的风俗习惯,也深知该如何平衡两个民族群众之间的矛盾。

申请的条子很快批了下来。同事们很惊讶。“孩子还这么小,怎么就舍得离开,再说德峨的条件又是那样艰苦。”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工科科长韦秀琼和黄登林共事近20年,既是战友又是好友,她说:“身为司法人员,组织上的任务调派,肯定都会服从,登林同志却主动请缨去这么艰苦的地方,精神实在是难得。”

德峨的条件有多艰苦。用一组数字来说,德峨镇有15村,291个屯,大多数寨子不通公路不通车,下村调解只能靠步行,最远的村寨要走上2个小时。长年累月的走村串户,已不知道有多少个周末黄登林依然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上,有多少个雨雪天气只能留宿在群众家中。但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案件如何琐碎,都没有让黄登林产生丝毫的退缩。

行在路上

德峨法庭辖区地域广阔、村寨分散、路途崎岖,群众上一次法庭极不容易。为减轻群众往返法庭的负担,方便群众诉讼,黄登林到任后,设立了巡回办案点,带着同事巡回开庭。一条横幅往树上一拉,国徽一挂,农家院子、田间地头就是一个标准的法庭。农忙季节,他们尽量利用晚上当事人收工回来的间隙主持调解。对简单的案子,当场收案,当场调解,当场结案。遇上难调解的案子,黄登林就反反复复下村调解。曾和黄登林在德峨法庭共事过的小韦说:“有一次碰到一个离婚案件,黄庭长先后到村里调解了近10次,直到案件调解成功。”

群众方便了,但黄登林却过上“两头黑”的生活:早上出发时天还未亮,办完案归来已是夜幕深深。下村巡回办案,吃饭也成了问题,时常没个准点。饼干便成了黄登林下村调解时包里的必备品。长时间的饮食不正常,黄登林落下了胃痛的毛病,慢慢地,胃药成了他包里的另一样必备品。

曾在德峨法庭和黄登林共事过的杨梦华,亲历了处理少数民族案件时的难处,也见证了黄登林为司法事业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他说,少数民族兄弟深居大山,法制意识比较薄弱,调解工作做不到家,就有可能引发暴力事件。但黄登林在基层一干就是8年多,一心为民,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

德峨镇弄杂村村干部杨文武回忆,黄登林性格温和,耐心对待每一个人。“真是个好人,只要谁家有纠纷,打电话给他(黄登林),他都来”,在杨文武眼中,这个法官虽然也是上级,但他喜欢听百姓们唠叨,从来不耍威风,到了百姓家,也不挑剔,有什么吃什么。

黄登林说过,为了村民的幸福,就是跑断腿都值得。黄登林在德峨的8年,写满了辉煌:全区“十佳法官”、全区“优秀调解能手”、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模范法官”。身处民族地区,他这个庭长到底扮演一个什么角色?2012年,黄登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有时候,我像司法所所长;有时候,我又成妇联主席;更多时候,我成信访办主任。”在法庭的8年里,他成功扮演了多个角色,默默为辖区百姓排忧解难,却没有扮演好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角色。

因为他的“不顾家”,前妻最后离开了他。后来每逢有好心人再介绍对象给他时,他都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对方“能够理解我的工作”。再婚后,由于家庭收入低,妻子每天还得上街摆摊补贴家用。

6月30日,黄登林生病入院的前一天,他还站上审判台,审理一宗案件。当天晚上,韦秀琼加班到8点多,准备下楼吃晚餐,看到黄登林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就过去招呼他一同去吃饭。“你先走吧,我手上的卷宗还没整理好。”这是黄登林和韦秀琼的最后一次对话。

“7月1日那天,黄副院长病倒住院,在去百色之前还打电话给我,嘱咐我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案件执行及装订、归档等工作。”同事汪舟回忆说,黄登林在病发住院前已经多次到医院抓药,同事们叫他去市里的医院检查治疗,他一直没有时间去。在“百日清案”期间,黄登林一直带病工作,为了办结手中案件,废寝忘食,经常因为来不及吃饭,只能在办公室备上干粮。

“不舒服就应该早点去检查,为什么要等到严重了才去啊!”说起儿子,黄登林80多岁的老母亲满腔悲痛。

结婚多年,黄登林从来没有带妻子孩子外出旅游。妻子李阿楼告诉记者,黄登林曾去北京出差,儿子很羡慕,就问:“爸爸,你都去过北京了,我和妈妈没有去过,你什么时候带我们去玩啊?”当时黄登林许诺儿子,今年的国庆一定带他和妈妈出去玩。然而,国庆还没到,黄登林却永远地离开了。

匆匆48载人生,黄登林将青春和年华贡献给了自己钟爱的审判事业,却留下了对家人和同事的深情与眷念。虽然他永远地走了,但他的精神长存。

新闻推荐

么窝小学学生收到冬日温暖

本报隆林讯11月11日,来自南宁的41名爱心人士在隆林各族自治县者浪乡么窝小学举办了“关爱山区儿童暖冬献爱心”活动,为贫困村小学的孩子们送来冬日的温暖。在“么窝村教育扶贫专项基金”倡...

隆林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隆林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