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法官的司法征途 ——追记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副院长黄登林
8月10日,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法院506号办公室。一盆典雅的兰花,垂下了艳丽的花瓣。
41天前,兰花的主人——全国模范法官、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副院长黄登林在加班时,积劳成疾,被送往医院抢救。
死神的脚步,最终没有被挡住。
8月1日,经过31天的救治,黄登林终究还是走了,将生命定格在了48岁。
从事法院工作24年,他受理案件1000多件,调解矛盾纠纷1000多件,是当地群众的好“古迪”(兄弟)。
从事法院工作24年,他所办的案件调解率和撤诉率都在97%以上,而且100%自动履行,没有上诉,没有申诉,没有投诉。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模范法官,最高人民法院一等功,广西法院十佳法官、广西政法系统百名人民满意政法干警、感动百色十大人物……24年的司法征途,荣获多项荣誉的黄登林有着怎样的艰辛、大爱与执著?
公正司法的征途铁面柔情彰显法律的硬度
2004年5月,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法庭需要增派一名法官。
“我去!”黄登林主动请缨。
德峨法庭,离县城40公里,海拔1600多米,被戏称为“广西最高法庭”。辖区内居住着壮、汉、苗、彝、仡佬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70%以上。这里案子多、难度大,案件调解率偏低。
到任第一天,黄登林就和干警走村串户,了解民情,倾听民意,耐心请教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一次,因为一些碎石落到猪场村杨某的祖坟上,杨某组织40多人将石场围住,要求赔偿6800元。苗族风俗认为,祖坟被石头击中,就预示着后人没有前途和希望。
黄登林从法律到习俗,反复耐心做工作,双方达成和解协议:陈某按苗族风俗履行了仪式,并补偿600元作为杨某的精神损失费。事后,杨某说:“你尊重我们苗族同胞习俗,是我们的好‘古迪\’,我们认你、感谢你!”
在德峨,翻过一座山,讲一种少数民族语言;越过一道岭,说着两种不同的地方话。黄登林认真学习苗、彝、仡佬等3种少数民族语言。
一次,一名苗族同胞来回十几遍反复阐述自己的理由,黄登林耐心听完当事人的讲述,随后用苗语向他讲述法律规定和处理方案。“你是第一个完完整整听我讲完理由的人,你尊重我们苗族同胞,我信任你。”当事人欣然接受调解方案。在黄登林的心里,对人民群众永远怀着一种谦卑与敬重。(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本报隆林讯今年,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划拨专项党费45万元,支持隆林各族自治县用于对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和党员开展以脱贫攻坚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培训。该县严格执行《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使...
隆林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隆林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