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村村:发展桑蚕产业 群众增收致富

右江日报 2020-07-23 08:07 大字

本报凌云讯近日,笔者走进凌云县逻楼镇瓢村村,看到绿油油的桑树在风中摇曳,该村第一书记姚敦帅正在桑园里和蚕农们一起采摘桑叶,充满了欢声笑语。

“今年我们村带动了26户农户发展桑蚕产业,现有桑园面积300亩,现在已经养蚕4批,人均收入达9000多元。下半年计划再养5批,预计年人均收入20000余元,将带动我们村集体经济增收。”姚敦帅如是说。

该村位于逻楼镇西部,距县城38公里,属典型石漠化大石山区,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后援单位凌云县卫生健康局的倾力帮扶下,瓢村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产业,持续巩固脱贫成效。

据了解,2016年以来,凌云县卫生健康局共计投入30余万元产业项目资金,帮助该村发展桑蚕产业,从刚开始的产业覆盖率20%提升到现在的100%,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的2万元到2020年底预计可达到15万元。

“2019年我带动了12户贫困户种桑养蚕,每户收入7000多元。2020年带动了26户群众种桑养蚕,每户预计收入2万余元,今后我将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种桑产业,大家一起致富奔康。”瓢村村民委副主任谌宏国满怀信心地说。

“去年我养蚕收入1万多元,今年养了4批蚕,已经收入9000多元,预计今年养蚕收入有1.5万元左右。通过养蚕增加了我家的收入,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蚕农刘美英满脸笑容地说。□谢永翠

新闻推荐

文物里的故事:貔貅石雕□杨光茂 文/图

明代貔貅石雕。凌云县民族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明代貔貅石雕”为龙头、马身、麟脚,形似狮子,通长76厘米、通宽42厘...

凌云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凌云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