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娃”的致富之路 □牙宏威 韦亚婷 冉师锦 文/图

右江日报 2020-01-03 09:08 大字

杨再传放牛路上。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夕阳西下,杨再传嘴里哼着曲儿,愉快地赶牛回家。丛林中的小径掺杂着他辛勤的汗水,不断向前延伸着。

杨再传家住凌云县加尤镇上伞村,从小家境贫寒。“以前家里穷,经常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每天都是吃很稀的粥,一个月能吃到一次干饭便是心里最大的愿望。”忆起以前穷苦的日子,他由衷地感慨。

上伞村是典型的石漠化山区,无法种植水稻,杨再传一家只能种植黄豆、玉米,一头耕地的牛便是家里最值钱的“固定资产”。为了维持生计,杨再传外出到玉林矿山做矿工。

杨再传父亲患有慢性病,每年都要花一大笔医药费。两个小孩每年上学要支付学费、生活费。2016年,他们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杨再传的朋友在南宁开养殖场饲养黄牛,知道杨再传从小与黄牛为伴,便想把他叫到南宁帮忙,朋友带着他到南宁大型养殖场走了一圈。“养牛多年总有点经验,出门是给别人打工,还不如自己做老板来得轻松自在。”这一趟,他心里豁然开朗。

说干就干!杨再传与家里人说了自己想大规模养牛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一致认可。他自费到贵州养殖场观摩,讨教养牛的技术,学习养殖场的运营模式,还到村里的书屋查找相关书籍,逐渐掌握了科学养牛的方法。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投资成本是杨再传养殖致富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对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村“两委”了解到情况后给他送来了“东风”,帮助他申请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

2016年10月,杨再传用贷款到的5万元买了7头牛,办起了养殖场,做了职业“放牛娃”。给母牛配种繁殖小牛,老牛卖给市场的牛肉摊贩,挣的钱又继续买牛来养殖。他对养牛有自己的想法。

“养牛最怕‘口蹄5号’病,一开始看不出来,两三天才发作,很难治,病死一头牛就要损失上万元。”杨再传介绍,养牛并没有那么简单。2017年,他有7头牛感染了“口蹄5号”病,他隔离病牛,消毒牛棚,请兽医,悉心照料,最后治好了6头,病死了1头,降低了损失。

这一次“损兵折将”并没有让杨再传气馁,他反而更悉心的照料肉牛,更加刻苦的钻研养牛技术。2017年,他一共转卖了20头牛,净赚6万余元。家里享受危房改造政策新建的房子也在当年完工入住。房子新,腰包鼓,当年底,他们家顺利脱贫。

“以前村里人认为养牛只能用来耕地,谁都没有料到养牛可以闯出名堂来。”杨再传靠养牛脱贫的事迹一下子传开了。村民们纷纷前来向他讨教养牛的技术,就连河池市天峨县的群众也前来跟他学习养牛技术,杨再传都毫无保留地传授。“养好牛的关键是买好种牛,买牛的时候要看牛嘴,嘴好的牛肯吃才长得快,并且选青壮的牛更好养。”谈起“养牛经”,杨再传头头是道。

2018年,杨再传开了一间村里规模最大的小卖部,一年收入两万元左右,坐在家门口都能有钱收,加上养牛的收入,当年他们一家年收入达到了9万元。2019年,他养了21头牛,日子过得更加红红火火。

“党和政府给我创造了致富的条件,我们有手有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走向小康。”杨再传言语中充满着感恩和信心。

新闻推荐

右江区召开新闻发布会 通报2019年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工作、城市环境管理工作、应急突发事情工作等情况

本报讯(记者罗霞)12月5日,右江区召开新闻发布会,集中通报今年以来全区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工作、城市环境管理工作、应急突...

凌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凌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