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万寨换新颜□广西日报重点报道组
左江、右江两条姊妹河,从这里穿青山,越盆地,向着大海奔腾而去!
这是光荣的河,英雄的江!90年前,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动和领导了百色起义,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左右江革命老区一直是广西生存环境最恶劣、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老区人民凭借艰苦卓绝的拼搏精神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战天斗地,改造自然,使老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山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恶劣环境困老区
左右江革命老区腹地,东兰。
采访车穿越一山又一山。山底,几座用石块砌成的瓦屋坐落其间,四周石头遍布,看不到平整的耕地,看不见水源。
这里是武篆镇弄竹村弄良屯。弄良屯周围全是陡峭的石山,只有从上往下看,才能发现一块块大的像张床、小的如个碗的石缝地。51岁的村民罗明雄说,这些“碗一块、瓢一块”的石窝地,还是老祖宗当年从乱石嶙峋的山坡上用钢钎撬石造地整出来的,“只能种少许玉米,再也没有别的收成了。”
左右江革命老区大部分是石山区域。那里层峦叠嶂,峰石林立,大山连大山,深谷接深谷。
道路不通。在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村民以前出行不仅要在石缝里攀爬,而且还要过独木天桥。这样的路,耕牛进不去,群众只能从外面买小牛犊背进山,等养大了,再用来耕地,而在那里养大的牛也永远在山里出不来了。凌云县下甲镇坪山村被称为悬崖村,开门是悬崖,背后为峭壁。
漫长的岁月里,这里的村民在1000多米高的山崖上,一辈又一辈人在同一地方攀上爬下,可就是踩不出一条像样的大路来。
严重缺水。“旱季时,很多山区群众吃水要到十几公里外去背,早上天没亮就出门,晚上天黑才回,如果不留神,半路摔一跤,把水给倒了,只能坐在地上哭。”罗明雄说,“那是滴水贵如油啊!”
在武篆镇工作了20多年的镇干部韦忠华记忆深刻。他说,以前干部下乡,要自己带水。为了接天上的雨水,一些山区群众的屋檐下都有一根根竹子做成的水槽,把雨水引进屋旁的小池里。
战天斗地开山门
凌云县弄福公路像一条巨龙,向着高处满山缠绕,看不到尽头。
这是一条堪称人间奇迹的道路,连通凌云县下甲镇彩架、弄福、坪山村以及沙里瑶族乡阁楼、弄塘村。
道路没修通前,村民出行要在悬崖峭壁上攀爬。1987年,饱受无路之苦的村民扛着红旗上阵,决心把公路修进山里去。因山势险峻,大伙儿在百敢崖的绝壁处苦战数月,不幸一段路基下落,三位村民瞬间坠下山崖,尸骨难觅。此地即被称为“鬼门关”,公路建设也被迫停工。
1998年9月,乡村公路建设大会战拉开帷幕,凌云人决定再闯“鬼门关”,重修弄福路。当地干部群众硬是一镐一锄在海拔300米到1200米的大石山上凿开了11处绝壁,打通了3个隧道,开挖土石方46.6万立方米,修了12个回头弯。
如今,弄福公路作为广西乡村公路建设大会战的经典之作,已成为凌云县的旅游景点,还被确定为“艰苦创业教育基地”。
天等县驮堪乡道念村立屯,这个莽莽群山环抱的壮族村寨,雨季易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民花了将近9年的时间,靠自己的手打通了一座山,挖凿了一个长460米,高、宽平均2米的排洪隧洞……
这样的“现代愚公”,在老区的村村寨寨并不少见。他们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曲改造穷山恶水的凯歌。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徐顺东通讯员任上腾冯文友11月21日,2019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在桂林召开,凌云县委书记伍奕蓉接过自治区政府颁发...
凌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凌云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