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精神与情怀书写 读曾平标报告文学《中国桥》 □杨唐唐

右江日报 2019-08-20 09:24 大字

曾平标先生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以下简称《中国桥》)获评央视2018年度“中国好书”,此外入选中宣部“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和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本书洋洋洒洒42万余言,详实、清晰、全方位地讲述了港珠澳大桥的前世今生,包罗万象又气势恢宏。

曾平标先生是广西凌云县人,曾在百色地区工作多年,后定居广东珠海,主要从事报告文学创作,兼具小说和散文,已出版作品十余部,收获颇丰。

报告文学是及时跟进新闻事件的文学表达,具有快、准、狠的特点,具备散文写作的特征。这些年报告文学渐渐失去了市场地位,文学性乏善可陈。这里面有一个深层的原因,那就是近年来鲜有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产生,导致了一个停滞期。直到读了《中国桥》,我意识到,这或许是春天的声音。

桥,据说本身就是沟通的意思。中国是一个桥梁大国,人们对各种各样的桥梁司空见惯如数家珍。但港珠澳大桥彻底改变了人们过去对桥梁的认知,因为它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投入以及施工难度都前所未有。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曾平标以自己的真诚和责任心,记录了港珠澳大桥建设的点点滴滴,极具时代意义。

辽阔的伶仃洋海域,时间从它的波涛汹涌里流淌而过,荡气回肠的英雄篇章,直到今天依然震撼人心。《中国桥》以伶仃洋的一段历史开启了序章:公元1279年12月15日,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被押解横渡珠江口,他的《过零丁洋》使伶仃洋举世皆知。在回望历史的时候,曾平标写到:“尽管写诗的人已逝去7个世纪,但他举袖望故国的幽幽魂魄仍遗落在伶仃洋的滔天大潮里。”

在凝重的历史背后,时间沉寂了700多年,伶仃洋吟唱着悲壮的史诗走到了今天。“伶仃洋以气吞山河之势让世界再次睁大了眼睛。”作者特别强调,“这一天是2009年12月15日。”随着港珠澳大桥工程动工,这一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拉开了大幕。最终历经8年建设,30年的时间等待,这座“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跨海大桥雄踞于伶仃洋上,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和中国精神。

《中国桥》作为一个立项的课题,历时5年完成。5年间,曾平标行走于不同的城市之间,采访130余人,这些人有工程监管的高层领导,也有普通的建筑工人;他还深入各个建筑工地,追踪工程进度。这种长期在一线的采访经历和资料收集,使他亲历了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曾平标以另一种方式完成了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使命。

全书写了四个部分:一、情牵梦萦。二、风正扬帆。三、云水激荡。四、与桥同行。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时间发展,四个部分互为关联又可以独立存在。这种写法令人耳目一新,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几乎没有接触到类似的文本。通常既互为关联就很难形成独立的阅读体验。这种独立没有破坏作品的连贯性,反而增添了作品的厚重。传统意义上的作品不敢轻易作这样的尝试,这是一种创新。

港珠澳大桥,这几个字贯穿了全书。如何围绕这几个字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注入文学肌理,将决定这部作品的成色。作为一个铺垫,作品选取了精准的故事来渲染建设这座桥的必要性。从设想到构想、从试验到科学论证、从设计到实施,以及后期的运作和环保。全书以这样一条脉络展开,写施工现场和工程流程,也写“大国重器”和“工匠”精神;写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也写人文历史和精神图腾;深刻地讲述中国故事,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立体式地铺开;时间、空间、人和事件的协调结合,辅以流畅的文笔,呈现了波澜壮阔的激荡30年。

港珠澳大桥建设汇聚了国内相关领域的顶端企业和一批高校科研团队,有运输、海上安全,也有设施和合作管理……这么庞大的架构,对任何一个接受这个课题的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曾平标既把握深层次问题又梳理细枝末节,而不只是停留于事件的表层,还要进入事件的表层之下。这就好比造一艘船,有过程、结果,也有构成这艘船的部件,还有象征和积极的意义。报告文学如果只是单纯记录所发生的事件,那和新闻报道没什么两样,不会让人耳目一新。这就是这本书成功的原因。

任何一个历史被创造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记录历史本质上就是记录创造历史的人。人,始终是报告文学的核心。港珠澳大桥有千千万万的参与者,曾平标的安排是重点突出又面面俱到,相得益彰,并不冗杂。这显示了他超乎寻常的处理和把控能力。他们既是个体也是整体,透过主题,那些真实的面目跃然纸上;通过提炼,那些刻画栩栩如生。比如总设计师孟凡超、总工程师苏权科,在对他们的描写中,进入他们的心灵深处,他们的情绪、情感和人格传递,无不体现得淋漓尽致。由于所涉人物众多,曾平标对一些人物进行了速写,或摄取性格色彩,或抓住工作中重要的一面。总之,着重凸显他们在时代的先锋作用、精神性塑造。

港珠澳大桥促使港澳更好地融入内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建与不建、如何建、谁来建中反反复复,两岸三地通过不断协商和理解,最终达成一致。这是同胞血浓于水的体现。同时港珠澳大桥涉及两种社会制度,有复杂的历史背景。要穿透这样的烟云,写出事件的内在和现实意义,必须要求一个作家有敏锐的洞察、广阔思维。曾平标以细腻的笔触,极力展现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书写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担当。不仅仅如此,他的视角还延伸到港、珠、澳的地域文化生态。这种视野和深度挖掘,营造出宏大意象,提升了作品的格局和质地。

《中国桥》被誉为“百科全书”,囊括了数据学、水文学、气象学、材料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等,将这些跨学科知识熔于一炉,不仅要了解这些学科的性质,还要掌握这些性质对大桥的适用性数据。虽然所有研究并不由曾平标来完成,他也不是科学家,但书中透彻的知识充分地表明了曾平标的渊博学识和智性之光。

《中国桥》跨越了“通讯体”式的束缚,有别于新闻采写的概略,拓宽了疆域,通过实践取得的效应,不仅让读者领略到港珠澳大桥的宏伟蓝图,还实实在在地感受一种文学创造。这不是写作天赋决定的,而在于作家的个人经验。因此,它的文学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只有具备了文学价值,才会具备未来的历史价值。

“对于港珠澳大桥而言,我只是一个记录者。”“我深深地弯下腰,以拾穗者的鞠躬,捧起伶仃洋上那些大桥普通建设者的一个个精彩故事,留给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后人。”曾平标先生这样谦恭地发出宏愿,而《中国桥》的健康、优美,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范式: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性、独特性、创造性,对后来的报告文学写作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新闻推荐

逢暴雨就变黄 这水喝得忐忑 凌云县下甲镇的自来水让居民担心,有关部门承诺年底标准化供水

今报百色讯(记者李俭芹)近日,有网友在“红豆社区”上发帖称,百色市凌云县下甲镇只要一下暴雨,镇上居民就得喝“黄水”,并称这种...

凌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凌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