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融入新环境 凌云县易地搬迁后续工作扫描

广西日报 2019-06-26 07:36 大字

本报记者徐顺东通讯员祝有慧牙宏威

进入2019年以后,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转入扎实做好搬迁户后续产业发展、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兜底和安置点后续管理等扶持工作阶段。

截至目前,凌云县全县16个安置点全部建成,3295户15906人已经搬迁入住,开启新生活。

这里的搬迁群众靠什么稳得住,拿什么发展,如何真正融入新环境?连日来,记者深入探访该县的安置小区。

稳得住:

“泥腿子”变上班族

走进该县镇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幸福家园,只见一栋栋高耸的楼房整齐美观,一条条宽敞的道路连通四方。(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幼儿园、超市、体育公园、医院、扶贫车间、全民健身中心……应有尽有。

“哒哒哒……”在镇洪宝盈民族鞋厂扶贫车间里,缝纫机声响个不停,60余名妇女正在操作着缝纫机。贫困户陈美玲来自加尤镇央里村,去年搬迁过来。“县城有了房子,家门口又有了工作,我们真正融入了城市生活。”陈美玲说,她爱人也在县城找到了工作,两人加起来每月收入有5000元左右。

在旦村永健木业扶贫车间,打工的易地扶贫搬迁户罗光伍说:“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拿3000多元,工作稳定,还能照顾家里。”

“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原则,我们把‘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好业、能脱贫、不返贫。”该县发改局负责人介绍,全县在各易地扶贫安置点共建有“扶贫车间”6个,200多名搬迁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

“跟党走迎来温馨小康,迁新居告别穷乡僻壤”“瑶乡搬迁住新居,笑脸迎春添异彩”……在伶站瑶族乡那利安置点小区,不少人家门口还保留着对联,表达着搬迁后的喜悦之情。

能发展:

贫困户变带头人

“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这在伶站乡伶兴安置点得到生动体现。

近年来,该县全力打造环浩坤湖旅游区,伶兴易地扶贫安置点的群众参与旅游开发,建农家乐、发展民俗旅游,成了致富带头人。

浩坤村第一书记刘栋明介绍,群众将土地、林地等资源租赁给景区,周边206户965人通过土地出租,年人均获利1446元;组建景区特色养殖合作社,周边398户1857人入社后年人均获利969元;景区直接吸纳搬迁户22人就业。

坡贴易地扶贫搬迁户劳可团,现在在旅投公司上班,担任浩坤湖景区游轮队队长,变成工薪族。经劳可团带头介绍,韦德高等近30人也进入景区上班。“我们这个团队,有12人是坡贴易地扶贫搬迁户,每月能拿到2300元工资。”韦德高说。

罗正堂是坡贴易地扶贫搬迁户,去年开始,他召集搬迁户50多人组成一支施工队,长期在浩坤湖景区内从事绿化工作,“我们每月平均出工20天,每天收入130元。”

同时,该县打造5000亩的油茶基地,采取“贫困户+公司+合作社”的模式运行。按照总共2500户搬迁户,每户分得2亩的目标,鼓励搬迁贫困户参与发展油茶产业。

奔小康:

山里人变城里人

搬迁户进入安置地,一切重新起步,更需要从“心”起步。

为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该县推行“1+N”模式,即在扶贫搬迁安置区新建学校、卫生室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方便群众就医、就学,让贫困群众搬得放心、住得顺心、过得舒心。

今年以来,该县在各安置点成立工作服务站,并落实工作人员对安置点进行高效管理,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后出现的综合治理难、劳动就业保障难、脱贫致富难等问题。

同时建立了安置点基层组织。探索出社区楼长制、户长制,帮助处理民生事务,协调处理矛盾纠纷,解决搬迁户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人的融入容易,心的融入困难。”县移民局局长吴大卓表示,该县积极帮助搬迁户适应新环境,同时围绕“爱祖国、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等内容开展主题活动,激发搬迁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新闻推荐

百色凌云暴雨洪灾已致八死多伤 百色市蓝天救援队已赶到现场增援搜救

中新网百色6月18日电(祝有慧林浩)广西百色市凌云县委宣传部18日通报,截至当天中午12时,发生在该县的特大自然灾害已致8人死...

凌云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凌云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