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乡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之初探 □王功平
最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定义中,删去“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一提法,改为“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的陈述;以此为依据,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将乡土文化恰当地融合到语文教学实践中,既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符合弘扬民族文化要求的教学实践。本文以笔者在高中任教的实践为例,谈谈自己的浅见。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丰富学生文化,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得到提高。
百色市凌云县有数百年州府置地的历史,有特别丰富的乡土文化积淀。笔者在考察和收录后,将和语文教学相关的命名后分类如表:
现行的高中语文篇目,内容广泛,在教学中,教学者的目标不应仅仅锁定教材篇目所固有的时和地,不应囿于教材篇目本身,而应在结合乡土文化方面作自然的拓展与融合。
在融入角度上,可以从内容、主题、情感、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相似、相近、相通或相反作考量,作联系,作比较,作鉴赏。这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融合,丰富了课堂内容,让学生真切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进而更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笔者总结了一些常用的通过类比联系进行融合的案例,并列表如下。
有的乡土文化对应可以融合的篇目多,是从不同的角度融合的,并非简单重复。
做了这个对照思考工作,再认真发掘乡土文化和高中语文具体篇目的内在联系,努力构建天衣无缝的融入桥梁,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或许能更高程度上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
融合例举一
在讲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融入岑云汉的《隐退诗》:“归去来兮今已归,紫衣不换绿蓑衣;百年但有青山在,两鬓何妨白雪飞?晓梦不惊晨吏报,家贫正喜鳜鱼肥。多情最是潭心月,夜夜邀人上钓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诗作思想感情、作者人生经历等进行对比分析。
辞官归田的《隐退诗》作者,那份闲云野鹤之志与《归去来兮辞》的作者陶渊明是何其相似;人生经历,追求何其相当。经过这样的融合比对,学生对乡土贤者的推崇仰慕自不言说,而对于那位站得更高、享誉更远、作品更出色的陶渊明,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就更清晰了。这样的融合,学生定会更积极主动,更具体可感的去了解陶翁的人,学习、掌握他的作品思想主题。
这样的语文课,淡化了“工具性”,加强了“人文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努力实践语文教学新大纲的教育理念。
融合例举二
《悼亡诗》刻于墓碑之上,原件已被毁,仿品现存凌云县博物馆;是丈夫为故去的妻子题写。全诗如下:
(其一)
逝水年华取不回,空留香骨依山隈。
伤心恨煞人千古,触目愁看土一堆。
芳草绿时蝴蝶梦,夕阳红处杜鹃哀。
茫茫未了今生愿,结发还期再世来。
(其二)
已断姻缘未断恩,伤怀往事怕重论。
月明环佩销声响,花落胭脂湿泪痕。
早识黄金难买寿,谁言红粉易招魂?
断肠最是清明节,芳草凄凄认墓门。
相爱却不能白头偕老,面对阴阳相隔,只能抒发慨叹。其中哀婉凄切,当属千古绝唱,也当为当年山城百姓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的写照。读罢,令人无不动容。这样的优秀乡土文化积淀,可激励后人珍惜爱情,热爱生活。也是高中语文课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和情操熏陶。融入课堂,在特定的地理人文环境下,意义是巨大的。
高中语文教材中,《长恨歌》中李杨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的“自挂东南枝”或“举身赴清池”,《氓》的“士也罔极”,都可以融合、拓展至此乡土文化素材。
《悼亡诗》其情感的联类,与归有光《项脊轩记》中“吾妻死之年手所植,今已亭亭如盖矣。”多么吻合;而哀切凄婉,与《孔雀东南飞》的“自挂东南枝”也很为同类;在文体上,也近似叙事诗,抒发的同样是爱的深切,情感的不可自拔,心痛泣血;也可用于爱情的专一,对比反照《氓》中负心男子的情感轻薄,令人不齿。
总之,该《悼亡诗》在文学艺术上、在情感真挚上都可以挖掘,让学生在乡土文化的探索中,激发其对其他教材篇章的学习,在对比分析中,达到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天然融合。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这正是体现了高中语文教学新大纲的相关要求。这样的乡土文化的运用,是高中语文课堂的有益拓展,是1+1绝对大于2的融合,是有意义的探索与实践。
乡土文化丰富多彩,相关衣食住行,相关过去与未来。重视乡土文化,就是因为乡土的可亲性,乡土的地域性,乃至它与众不同的特色。语文课堂,应责无旁贷的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通过对人灵魂熏陶的乡土文化,使学生灵魂有根,关注乡土文化,成为有根的人。但选择什么样的文化融入教材,走进课堂,是必须要有取舍的。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其一,正如“教科书本身告诉我们的是,当时的精英分子希望传达给年轻一辈的是什么”(台湾学者沙培德语),乡土文化能走进课堂,应该是个人价值倾向与国家教育要求的结合,应该是体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正能量的导向。如《隐退诗》,展现的就是不羡慕功名利禄,追求淡泊人生,与贪婪人生恰好针锋相对。
其二,乡土文化的摘录、引用,必须确保材料的准确性和正确性。不能出现资料缪误,不能出现知识错误。要认真考证,避免让学生接受错误知识。以讹传讹,就会贻害无穷。
第三,有代表性,有典型性。如凌云县的岑氏家族,世代为泗城府土司,在流官未行之时,势大权盛,岑氏的狮子口墓葬,必有文化生活的典型性;同样,作为古州府置地、当时的文化政治中心,遗留下来的摩崖石刻,比如水源洞的“问心”“佛”,及独秀峰下的“菜香”,具备文化的典型特征。在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中,这些材料都是正确的典型,是历史传承的经典,而非杜撰。
选用具有正能量导向、来源准确、知识无误,又特别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化,把它自然地融合到相关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去。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乡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可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采访长辈,专题发言等。用乡土文化积淀的丰富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涵养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爱家乡,以家乡历史文化为自豪;根在乡土,魂在中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融入乡土文化的高中语文教学,力争通过乡土文化与语文篇目的最优融合以期达到语文教学陶冶人、培养人的目的,提升语文的文化内涵,培养审美情趣。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卢茜)1月14日至19日,自治区绩效考评年终核验工作组到百色市开展2018年度绩效考评年终核验。14日上午,核验工...
凌云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凌云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