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返乡种桑养蚕 带领群众共织致富梦□牙宏威

右江日报 2018-08-01 09:09 大字

农村虽有广阔的天地,但如今愿意留在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能安心在农村扎根创业的年轻人更是凤毛麟角。在凌云县八里村,就有一名大学生,他放弃了大城市的发展机会,回到家乡发展种桑养蚕产业,走上了一条异于同龄人的创业之路。他,就是唐思军。

唐思军2012年毕业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原任职于桂林一家物流公司,月薪高达1万元,前途一片光明。但心系家乡和家人的唐思军在外打拼了1年后,毅然踏上了返乡之路,来自桂林的妻子也被他强烈的返乡创业愿望所打动,不畏艰难,一起返回偏远山区,投入到家乡建设浪潮中。

起初,唐思军夫妇在不了解市场行情和走向的情况下,就盲目投资了几万元建养殖场养鸡。但是两年来养鸡行业不景气,再加上经验不足,导致入不敷出,唐思军的第一次创业就这样宣告失败。

2015年,上级部门开始大力推广桑蚕种养产业,县、乡两级干部经常进村入户进行宣传和动员。唐思军敏锐地发觉桑蚕种养是一个可发展的产业,他随即和妻子商量,同时吸取上次创业失败的教训。经过深思熟虑,他们觉得这次的创业可以放手一试。当年年初,唐思军和妻子决定拿出2万余元存款,尝试小规模发展桑蚕产业。他们利用自家10亩田地,全部种上桑苗,在自家隔壁建造了一座占地100余平方米的蚕房。唐思军经常外出考察学习种养技术、桑园管理技术等不断为自己“充电”。妻子每天围着桑园、蚕房“两点一线”忙得团团转。“管护桑叶要求很高,不能沾上丁点农药,刚种上的桑苗,比较矮小,要除杂草,不能用锄头去铲,只能靠双手一颗颗地拔。”唐思军张开长满茧子的双手说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唐思军夫妻俩赚到了创业得来的第一桶金,也感受到了到桑蚕种养的巨大潜力。

2016年,唐思军加大资金投入,扩大桑苗种植面积达39亩,并扩建蚕房。有了上一年的成功经验积累和第二年的充足准备,2016年,唐思军夫妇的蚕茧喜获丰收,养殖的45张蚕茧单张产茧量最高达130斤,每斤市价达23元,2016年,他们在桑蚕业的纯收入达到了10万元。

唐思军夫妇发展桑蚕种养产业获得成功,四邻好友纷纷来学习经验,加入到种桑养蚕的行业中。唐思军对未来充满了期盼,也有了更大的规划。

2017年3月,以唐思军为创始人的“凌云县过村桑蚕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注册资金达50万元。桑蚕合作社的成立,吸引了本屯,甚至其他村屯的群众加入进来,其中贫困户5户。当年该合作社种植桑叶面积100余亩,扩建蚕房面积达2000平方米。唐思军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并争取得到相关的技术、资金支持。县、乡桑蚕办专门聘请技术员来给农户们进行专业指导,进一步提高了桑蚕生产质量。2017年底,该合作社实现了近30万元的纯收入。

如今,八里村过村屯的桑叶枝繁叶密,鲜茧市场行情乐观。2018年对于过村桑蚕专业合作社以及八里村的桑农们来说,将会是第一个丰收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把种桑养蚕在家乡发展开来,再通过合作社的牵头和引领,让群众告别以往长年外出务工的就业方式,在家门口就业并致富,让家乡越来越好。”唐思军说道。

据悉,2018年上半年,八里村已种植桑苗面积达1736.7亩。预计自建新蚕房60座,累计已建成蚕房43座,其中深圳帮扶建设集中标准大蚕房4座。预计产出鲜茧担数900余担,预计产值300余万元。

新闻推荐

“群众不脱贫,誓不归”□韦付增 郁再传 冉师锦 文/图

陆振洲在查看四季豆长势。“经理您好,我这里的四季豆可以采摘了,帮销200斤可以吗?”“您好,我是河洲村第一书记小陆,...

凌云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凌云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