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社会的一个民生侧影 ——蒙锡宝诗《题凌云八景之北郭归樵》解析 □戴道华

右江日报 2018-06-07 09:12 大字

负薪回趁郑公风,自坎旋踪晚照红。

共倚斜阴肩且歇,直由纵陌脚频匆。

城闉惯逐流泉入,岭树俄惊皓月通。

翔泰门高青色满,雨余笠影夕阳中。

蒙锡宝,号玉峰,凌云县人氏,生卒年不详。清朝宣统己酉(公元1909年)拔贡,毕业于岭南法政学堂(今南宁),曾任云南补用直隶州州判。《凌云古今诗词选》存其诗八首。

这首诗用现代汉语翻译如下:进山打柴的人们在山风吹送下担着柴下山了,他们沿着来时的山路,走在坎坷不平的山间,傍晚的阳光映红了山野也映红了他们的身影。走到山下,他们三五成群地靠在阴凉处作短暂歇息,让肩膀的劳累得到暂时的缓解。然后顺着阡陌小路加快步子向城中赶去。他们习惯地跟着潺潺的泉水声进入城郭,偶尔也惊奇那月亮会出得那么早,竟和岭上的树连在了一起。城北澄碧河左岸的翔泰门高高矗立,整座城门被青色所覆盖,乍雨初晴的夕阳中一串串头戴斗笠的人影晃动。

北郭归樵,古凌云人文风光景点之一。据《凌云县志》记载,古泗城府城北面,在今泗水桥一带,每当夕阳西下,晚霞生辉,一派迷人风光。在桥西头不远处,古时有石城门,叫翔泰门。门外有一泉叫磨刀泉,泉水清凉甘甜。由磨刀泉往上便是田园优美的百花大田坝。城里的居民经常由此出城打柴。每到太阳西斜的时候,担着柴火的人们三五成群地经过百花大田坝回城。各路人马汇集于翔泰门前,习惯小憩片刻。歇一下担子,喝一捧泉水,擦一把汗水;说几句见闻,讲几句笑话,侃几句大山。然后大家鱼贯而行进城回家。此时,两岸青山绿树,野草芳香;脚下河水流淌,清清碧碧;一串负薪队伍,倒影同行。那是一派多么壮观的樵夫归城的景象啊!

蒙锡宝的七言律诗《题凌云八景之北郭归樵》真实而形象地描述了这一壮观的情景。

首联“负薪回趁郑公风,自坎旋踪晚照红”,描写打柴的人们负薪下山、沿着崎岖曲折的山路健步而行的样子。山风吹拂着他们的衣衫,给他们阵阵清爽;夕阳照着他们的面额,给他们镀上一抹红光。“回趁”“自坎旋踪”等词语写他们快速、紧凑、熟练、协调的动作,写出了打柴的人们得柴归家的急切而又恬然踏实的心情。

颔联“共倚斜阴肩且歇,直由纵陌脚频匆”。前句写负薪者途中小憩的情景:负重行走,热汗淋漓,力乏肩累,需要作点儿休息调整,于是人们便选择山边阴凉处,放下柴薪,一起纳凉。后句写稍事休息的人们加快速度赶路的情态:小憩耽搁了一些时间,天色向晚,不能怠慢,所以人们又加紧脚步赶路了。一个“共倚斜阴”,表现了劳动者之间淳朴自然、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一个“脚频匆”,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勤劳单纯、自觉劳作的劳动者本色。

颈联“城闉惯逐流泉入,岭树俄惊皓月通”。此联写的是负薪者到达翔泰门时的情景。可以想见这时翔泰门一带的热闹情形:磨刀泉水叮咚流淌,负薪者你言我语,翔泰门下人们鱼贯而行。天色虽尚未黑,但山尖的明月仍然给等待进城的人们带来些许的焦躁。这是一个很有生活真实性、极富生活情趣的场景。

尾联“翔泰门高青色满,雨余笠影夕阳中”。此联作者是从观赏者的角度来写的:一场过山雨仿佛一个不速之客也来凑热闹,不过很快就过去了,它带走了烦热,留下了清凉。雨后的翔泰门掩映在青山绿树之间,显得更加清新、更加高耸;雨后的夕阳消去了热量,多了几分迷蒙、多了几分温润。雨后的人们披着斗笠、满载柴禾奔向各自温馨的家……从此联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感知作者对眼前情景的愉悦、羡赏之情。

这是一首描写人文风光景点的诗,属于山水田园诗一派的作品。主题明确,内容集中。整首诗紧扣住一个“归”字,用“回趁”“自坎旋踪”“直由”“惯逐”“入”等词语给予落实,勾画了一幅农耕时代的劳动人民勤恳劳作的场景,画面朴实而明朗,健康而富有生活质感。在这幅画面中,首先,叙述、描写的语言是通俗的、平实的,也是具体的、形象的,没用华丽明艳的辞藻,但却贴近生活,鲜活有生活气息。其次,色彩的调配也非常合理,晚照的红、流泉的清、月色的白、城门的青,淡雅宁静之间透着一种温馨的氛围,展现了人们安其居、乐其业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作者观察可谓细致,描摹可谓准确。首联描写负薪下山的动作、情态,“回趁”既写了动作也写了心理,“自坎旋踪”具有很强的可视性,仿佛那曲折环复、崎岖不平的山路就在眼前,一群负薪者在山间健步如飞。颔联写了两个细节,一个是“共倚斜阴”,一个是“脚频匆”。前者写途中小憩,“共倚”既写出了“斜阴”的不多,也写出人们和睦共处、友好融洽的关系,拓展了诗的内涵。后者写继续赶路,“频”写脚步交换的频率之快,“匆”写赶路赶时间的心情急切。都是形象可感的。

使用倒置句,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颈联“城闉惯逐流泉入,岭树俄惊皓月通”,本来的语序是“惯逐流泉入城闉,俄惊皓月通岭树”。倒置句的使用,首先是为了律诗平仄合律的要求,使诗句更加有节奏感,读来更加朗朗上口。另外也使诗意具有拟人色彩,物象的人格化,使诗生动形象。

典故入诗,似闲非闲。首句“负薪回趁郑公风”,引用了郑弘采薪的典故。由此可知,在这首诗中,“郑公风”就是指山谷中的风,作者为何不直接说“负薪回趁谷中风”,而是用典呢?我想作者引用这个典故应该是有所寄意的。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郑弘,后来出仕为官,不论是做县令、太守还是做大司农、太尉,都没有贪念,爱民如子,处处奉行为贫苦百姓着想的政风。所以“郑公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界的“谷中风”吧。因此作者在这首诗中引用这个典故,应该也暗含着对当时的政风、民风的肯定吧,这跟整首诗的思想感情倒是十分协调吻合的。这样理解,这个典故就使这首诗更含蓄更有深度了。

《北郭归樵》一诗展示了一幅古朴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农耕社会的民生侧面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泗城府人文风俗、民生状况、社会发展程度的窗口,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人文风光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新闻推荐

新寨屯的龙凤舞□韦清溦/文 卢 芸/图

秋收后,在新寨屯举办的节庆活动中的龙凤舞表演。凌云县逻楼镇磨村新寨屯地处云贵高原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钟灵毓...

凌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凌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