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韦小弟的创业梦

右江日报 2017-09-22 09:05 大字

图为韦小弟在给猪投喂饲料。

狭长深谷里的牧草郁郁葱葱,蓝色铁皮养殖棚在艳阳中熠熠生辉,笔者沿着进山的硬化水泥小路缓缓下山,不到10分钟就走到山谷,穿谷而过的小溪流水淙淙,四四方方的大水池清澈见底,空山里空气清新,鸟鸣不断……绕过水池再上一个水泥路小斜坡,就来到瑶族小伙韦小弟的养猪场。

韦小弟是凌云县伶站瑶族乡陶化村弄新屯人,现年31岁,个子不高,穿着朴素,健谈,家里5口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这一天,韦小弟和平时一样,在猪栏里清扫猪粪、搅拌饲料喂食、观察猪种的长势。笔者到他的养猪场时,他和妻子正在清洗猪槽,准备喂猪,小猪仔叫声不断,把夫妻俩围了起来。见到笔者,他暂停手中的活儿,走出猪栏,凑向前和笔者打招呼:“老弟好,不用客气,直接进猪圈来吧。”笔者套上消毒鞋套后跟着他进入到猪圈里,只见500平方米左右的养猪场被隔成十几个不同规格的格子,棕色、黑色的猪苗在猪圈里探头、奔跑,等待喂食。

“存栏总共差不多300头,有大有小,前期小猪苗死几十头,也不懂是什么原因。”韦小弟一边忙着一边向笔者介绍道。他说之前学过一些技术,简单的疾病预防、打针等都能够应付,但还远远不够,现在边养殖边学习技术。“做什么都不容易,以前到处在外面打工,也不见有钱,现在回来搞养殖,家里其他事都没精力去做了。”韦小弟说在他13岁小学毕业那年,他的父亲过世,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一家人陷入困境,作为家里的长子他放弃了学业。从此他开始步入社会,和母亲一起撑起了这个家。

“我小学毕业后就去打工了,记得当时跟寨上的人到百色的一个桉树基地去给树苗施肥,一天的报酬是10元,做了一个月后,老板觉得我个子太小了,就把我送回家。”韦小弟说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也吃了不少苦头。渐渐长大后,架线、砌墙、伐木,到山上做苦工挣钱,结婚生子……前几年都在广东工厂打工。“前年我和我老婆从广东回来,在伶站街上做早餐生意,但没坚持多久,就失败了,把所有积蓄都花光。”他说,好长一段时间陷入了困境,在迷茫之时,看到村里来了第一书记,帮村里修路、建房子、修水柜、流转土地发展产业,这让他心动了,可不可以申请搞个产业?他鼓起勇气和从自治区财政厅到村里驻村的第一书记孙涛说了自己的想法,孙涛鼓励他做好前期工作,准备搞养殖。说做就做,韦小弟到凌云县城及其周边各养猪场去观摩,学习养猪技术和经验。在孙涛的努力下,得到百色红谷农业投资集团公司的支持,派送韦小弟到公司去学习技术,与公司签订协议,在陶化村设立养殖点,给养殖户提供猪苗和前期技术服务,按照公司的标准进行养殖,到肉猪长大可以出栏时,公司到场以每斤6元进行回购。

为了把养猪产业搞起来,韦小弟向凌云县农业银行贷款10万元,并向县财政局申请农村养殖贷款贴息,都得到了支持。“贷款下来后,我马上调入猪苗,目前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小猪仔也慢慢适应了新环境,长势都还好,今年可以全部出栏,除去饲料等各项费用,每头猪净赚200元左右,年底赚5万元是没有问题的。”韦小弟细细算了一笔账后,满怀信心地说。

“韦小弟不怕累,吃得苦,有干劲,在寨上有威望,能够带领村里的瑶族同胞搞产业,所以我也尽力去协调各种资源,争取给他提供更好的创业条件。”孙涛告诉笔者。为了减轻陶化村养殖户的压力,他东奔西跑找项目,为全村找到项目资金建养殖栏舍3000平方米,新修产业路1.5公里,建设水柜10余座,拉电线等,为群众搞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联系大型养殖公司保价回收肉猪、竹鼠、灵芝鸡等,畅通销路,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如今,全村发展肉猪养殖500余头、竹鼠300对、肉牛30余头、生态乌鸡和灵芝鸡近600羽,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昔日落后的山区瑶寨有了脱贫产业,山上瑶族同胞的日子越来越好。

新闻推荐

用真心 动真情 扶真贫 ——记凌云县财政局副局长、国资办主任周于佳

日前,凌云县伶站瑶族乡伶兴村老党员黄汉能对笔者说,自2016年凌云县国资办联系帮扶伶兴村以来,国资办主任周于佳多次带领单位的干部进村入户,为当地的贫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用实际行动帮助贫困群...

凌云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凌云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